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生活> 音乐

国话《枣树》首演 百姓故事百姓评平淡才是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8-08 08:39:06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枣树》剧照(资料图)

《枣树》剧照(资料图)

8月6日晚,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京味儿平民大戏《枣树》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上演。走进剧场大厅就能看到一中一西两个牌楼,剧场大屏幕上播放着由剧组全体演员演出的“寻找老街坊”实景宣传片,一句“吃了吗?”把观众带入到了北京情思的氛围里。

大幕拉开,悠扬的鸽哨声盘旋在剧场的上空,前院后院的住户打着招呼、道着“早”陆续上场,我们逐渐知道了谁家要办喜事儿、哪个是新郎的发小儿、谁是开出租的“的哥”。一会儿哥哥“呲嘚”弟弟、一会儿小两口拌嘴全院子人来劝架、再一会儿扑哧笑出来还是一家子……大杂院儿生活的场景不落痕迹地营造出来,令观众不觉恍惚了起来。

“当年我邻居的婚礼就是在院儿里办的。为了摆得下十张酒席,全院儿人家的床铺都立起来了,西屋摆两桌、东屋摆三桌……那时候没什么钱,可我对那次婚礼印象特别深刻。”家住朝阳社区的王女士说。从来没在胡同里生活过的董小姐则表示:“这样的热乎乎的生活感觉真好,就像我也住了进去一样。

当代原创源自生活

话剧《枣树》聚焦十年前的杂院儿生活,将当代胡同居民的群像搬上了舞台。据编剧导演黄盈透露,这出戏是从十年前开始创作的。当时,他偶然看到北京电视台的一则新闻,95岁的奶奶在即将搬迁之前,非常挂念自己儿时与老伴儿一起种下的枣树的命运。老人与树的情感打动了黄盈,“这个故事饱含感情,而又真实朴素,就像我曾经居住过的院落给我留下的印象,它调动了我儿时杂院生活的全部记忆。”

黄盈最初的创作凭直觉进行,并没有遇到什么障碍,直到成稿他才发现自己的剧本很不常规。它并没有遵循着一人一事的集中性原则,没有通常的反面力量,只是塑造了一群本性良善的平头百姓登不得台面的喜怒哀乐。“可我真是爱他们!因此,我执拗地没有去增添情节、激化冲突,在我看来,那些过分戏剧化的手段都会破坏掉那最可珍贵的生活本身。”黄盈说。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恰恰是看中了黄盈和《枣树》的“真”,才义无反顾地决定将这出戏引入剧院并留在剧院的。在观看了这出戏最后一次排练场连排之后,周院长表示:“《枣树》这出极度贴近生活的剧容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一时半刻心里空虚。大家现在方向完全正确,让我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周院长还补充道,“作为国家级剧院,排演作品内容上不应只针对知识阶层,更要广泛的面向群众,推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的戏剧作品,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2014年度平民大戏,话剧《枣树》在引进优秀青年创作者方面走出了第一步,此后这种引进工作还将更充分地展开。”

国话演员老中青众生相里见真情

话剧《枣树》的演员团队集合了中国国家话剧院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主演王亚军、陈强是老艺术家的代表,房子斌、陈炜、刘丹等则是中坚演员的实力代表,青年演员李建鹏、刘洋、马昂更是近年活跃在舞台上的新生力量。谈到与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的合作,导演黄盈说:”演出这样一出群像戏并不容易,大多时刻,戏并没有突出某个人物,而要求人物融化到场景之中,这是需要极大的牺牲精神的。中国国家话剧院的21位演员不仅业务水平非常优秀,更令我感动的是他们对待这出‘小火慢炖’的戏的专注和耐心。”

主人公何鑫与妻子淑君为了筹到替母亲挪树的钱,而商量“假离婚”一场戏是全剧的“戏眼”之一,老百姓面对生活挤压的无奈、无助,要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实力派演员房子斌和陈炜搭档呈现。为了演好这场戏,房子斌动了不少脑筋,尝试新调度、换各种语气,想要令人物的情感更饱满地展现出来,被观众看到。而导演黄盈则希望做减法,简简单单地呈现才有力量。一次排练到深夜,当何鑫夫妇终于沉静而饱满地完成了假离婚的摊牌后,房子斌开诚布公地说:“我原本认为这个戏太淡,发不出力气,所以我想了各种招儿,想用这些补充它。”黄盈则回应道:“但我认为这个戏不应该使用任何手段,调度、动作都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心里有没有才是最要紧的。”沉默良久后,房子斌说:“我觉得你是说服我了。”

像房子斌这样逐渐被黄盈“渗透”的成员还有李建鹏,他在剧中扮演惧内的丈夫关磊。李建鹏对自己表演眉头紧锁的概念化的怂男人很不满意。为此,他与对手演员刘丹经常自己加码排练,各自回家后还要煲电话粥讨论角色,但都进展不大。直到有一天,他失眠半宿后爬起来写人物小传、设计细节处理。第二天在联排中演出了一个乐呵又点儿背的鲜活人物获得大家一致好评。当夜,李建鹏拉着导演黄盈到酒吧喝酒聊戏,并兴奋地说:“我终于有点明白这个戏的好处了,不能演,最挠人的就是里面的情,是真的,真好!”

台上无枣树台下有枣吃

贴近生活的作品,容不得半点虚假。《枣树》的舞美设计王璞参考了大量杂院的照片,落实整体院落的房屋结构,细处又将屋檐瓦片,院中碎砖头铺的小路、水池边的水渍苔痕与真实照片进行比对制作,演员在门口破烂堆里拽一棵葱,从房檐取一头挂着的蒜等家常化小动作在舞台上一一尽现。为了凸显情感,黄盈导演建议舞台上不出现枣树,“枣树不是一棵树,也不是剧中提到的何大爷,而是一种情感寄托”。

考虑到众多工薪阶层观众的消费需求,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亲民计划”。制作人安莹告诉记者:“低票价只是这个计划的前奏。我们通过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发起了“寻找老街坊”公益行动,已经有很多市民观众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寻找自己已经失散了的老街坊、老熟人。我们还邀请了一些有杂院儿生活经历的人来看戏,8月的五场演出后,我们会综合观众的反馈对作品进行调整,让这出讲百姓生活戏真正做到百姓说了算。以后我们还会把这出戏送到各个区县的剧场、送进社区剧场,将平民大戏落实到民间。”

首演当天巧遇立秋节气,而此时当年的青枣也已经上市,观众走出剧场的时候会领到一小袋红枣,“看台上的《枣树》,带红枣回家,也希望观众能将因《枣树》而起的那份浓浓的街坊情带回家。”导演黄盈说。观众郭女士是在枣树荫下长大的,她说:“以前北京杂院里最多的就是枣树,看《枣树》我又想起了每年秋天全院人一起打枣的场景。看完戏还能分到枣,感觉特别贴心。”

带爸妈看话剧全家追忆往事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时下大多商业话剧演出现场年轻观众扎堆的场面,很多年轻观众除了呼朋引伴的来聚会,还带着自己的父母来,话剧《枣树》的剧场里出现了不少老年观众的身影。

制作人老象自己就购买了20张票请自己的父母以及父母的老朋友们,还有小时候住在胡同里的老邻居来看戏,老象说:“只有这出戏我会特别想要带老家儿来看,我能想象他们会喜欢、会有共鸣、也会勾起很多回忆。看到他们满足地谈论剧中人物、情节,说起以前的事情,这会叫我特别满足。”

观察走出剧场的观众,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愉悦的心情。带母亲看话剧的刘女士说:“我妈妈第一次看话剧,她原来以为话剧都是知识分子们看的,没想到自己看也能看明白,还自己念叨‘应该让吴阿姨也来看看’。”而和自己年过60的老弟弟前来看戏的孙先生则说:“今天的票是我儿子给买的,我和我的老弟弟来看,戏里关磊和弟弟的那分兄弟之情非常真实,妯娌之间的矛盾打闹我还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看看都觉得挺动人的。”56岁的李阿姨原来在居委会工作,今天她是约着曾经住一个院子的王女士前来看戏的,“我跟这个老妹妹好几年没见了,一起看这个枣树感觉真是回到原来住一个院儿的时候。我边看戏就边想起自己曾经见过的各家各户的小故事,想起了胡同里面曾经打过交道的好多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