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张曼玉,草莓音乐节在五一期间上了头条,尽管她完全不着调的嗓音被网友吐槽为“被上帝抛弃的声音”,草莓这个“文艺青年大庙会”依然成为了本年度最热门的娱乐话题之一;多亏了草莓、迷笛等音乐节品牌十多年的努力,再加上去年恒大音乐节高歌猛进近30场全国巡演的成功,直接导致了今年“五一档”音乐节的“井喷”,也让草莓、迷笛等音乐节品牌今年有勇气尝试在全国计划多城市举办巡演类的“可移动式音乐节”。而这些音乐节巨头的大动作,一方面使得国内音乐节很多不成熟的问题集体爆发,另一方面,也促使音乐节的市场和周边走向正规化、标准化。不知不觉音乐节进入中国已经15年整,从最初的一个舶来品,正慢慢的本土化,如果说最初音乐节在中国表现得有些“水土不服”,只是“小众”的音乐游戏,那么如今越来越多音乐节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生根发芽之后,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将是主导下一轮音乐节发展的唯一趋势。如果说音乐节迅速膨胀的数量和密集爆发的问题只是表象,国内音乐节行业浮华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同质化:被透支的音乐节行业
“体量庞大、潜力无限”是对中国音乐节市场的最好注脚,迄今每年在国内上演的已经有大大小小近百个音乐节,虽然这个数量在国外的音乐节市场尚属正常,但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型live音乐演出市场尚不规范的国度,众多良莠不齐的大小音乐节,确实需要一个长期“进化”的过程。在欧美等国家,音乐节其实已经完全大众化,据调查,在德国一个国家一年就有近百个在各大中城市举办的音乐节轮番上演,音乐节已成为当地人周末的一种生活习惯和休闲方式。而在中国,直到去年,才由音乐人宋柯领衔的恒大星光音乐狂欢节,开启国内音乐节周末狂欢的概念,将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推向更多的中西部城市。前些年,一个又一个的音乐节“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些曾经在地下苦熬出头之日的乐队们,如今档期热得烫手,坐着飞机奔波在从这个音乐节到那个音乐节的路上。像后海大鲨鱼、谢天笑等音乐节留守阵容,几乎每个长假都能在不同的音乐节上露面,乐迷今天在迷笛看到这几个乐队,隔天去别的什么音乐节看见的可能还是差不多的演出者。每个音乐节品牌都还没有成功地塑造好自己的品牌个性,内容同质化已经开始透支音乐节行业的信誉。
要摆脱内容的同质化就必须在保证音乐节LIVE核心概念和精良制作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独特内容和表现形式,传达更加新颖的娱乐化生活方式的概念。音乐节不是各类明星的大拼盘,而应该是原创音乐人的展示平台,所以去年宋柯才另辟蹊径,推出了以主流音乐人为基石,以发掘当地原创音乐人为路线的恒大星光音乐狂欢节全国30城巡演。在国外,很多乐队都是由音乐节的演出而为人所知,但把音乐节视作是独立音乐人的拯救者,这个说法貌似有些夸张,可从当下中国的流行音乐产业现状来看却并不为过。一方面,音乐节对现场演出方式的坚持和它所具备的文艺气质使得相对小众的独立音乐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乃至生存模式。让更多原创音乐人能够登上大舞台。在这方面草莓的各类音乐人舞台以及恒大星光音乐节的原创音乐人舞台就更加与国际接轨。只有让更多新鲜的血液进来才能逐渐实现音乐节的自造血,从而使音乐节本身从内容上实现多样化。另一方面,音乐节对于主流音乐人的开放和引进,也让音乐节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化,更加贴近市场和大众,也让音乐节可以有资本在全国“移动”起来。如果说去年恒大星光音乐狂欢节北起哈尔滨,南至海口的全国30城巡演是对国内音乐节市场和城市的“开荒”和普及,那么今年草莓、迷笛从五一开始宣布的数城联动音乐节巡演,则是进一步把音乐节的市场推向大众。
地域分布:洪涝与旱灾并存
中国音乐节数量的“井喷”是局限在一线大城市的密集爆发,整体来看中国音乐节其实正处于一个瓶颈期,大量的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却被高票价挡在门外。音乐节是非常微利的一个行业,如果没有成熟化的商业模式和子造血能力,巨大的成本导致了高高在上的票价,高票价导致了普通年轻消费群体和学生群体无法成为音乐节live演出的主力消费群。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本身容量还不够庞大,无法平衡超大型音乐节的收支。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些年音乐节在一线城市泛滥,仅五一期间北京就有四个音乐节同时上演,而大多数二三线城市乐迷只能盯着社交媒体流口水。
从国内音乐节发展的现状来讲,一线城市音乐节数量已经接近饱和,国内音乐节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要向二三线城市延生。部分盘踞在一线城市依靠政府或文化节生存,并未有良性商业模式的音乐节,在虚假繁荣的背后面临的是破产倒闭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