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Neilson近期以调研所得,美国音乐产业由于与乐迷互动少,无法生产对准乐迷口味的音乐产品,以至于少赚了上亿美元。该调研采访了4000名受访者,依据消费水平和习惯将其分为6个组别(见图)。
“铁杆乐迷”每年在音乐、演唱会、周边商品上花费超过422美元,而“数字音乐消费者”则在使用智能终端听音乐的同时约花费363美元。“只看大牌艺人的乐迷”购买习惯比较单一,他们多数在大型超市和零售商消费,喜欢的风格多是流行和乡村,每年花费不足200美元。这三类型的消费者占据了美国音乐消费者人数的40%,负担着75%的美国音乐销售,其中不少还表示,如果能遇上合适的机会和音乐产品,他们愿意花费更多。
更有发展潜力的还是“摇摆不定的消费者”,尽管他们每年消费不高,只有44-121美元,但他们是最擅长使用Pandora等流媒体推荐功能的一群人。据Neilson的介绍,此人群“并非特别钟情于某位艺人或某种风格,但他们喜欢使用Pandora,愿意付费观看流媒体上传的演唱会,更愿意为一些特殊的表演方式和内容掏腰包。”
于是问题就回到音乐产品输出者的手上了:音乐科技发展、唱片公司、经纪公司、艺人到底该如何和音乐媒体、社交媒体、零售企业合作,打造出最能瞄准音乐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一针见血的产品才能赚钱,此问题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问题的严重性在Neilson这个调研中凸显——每年,有4.5-26.8亿美元因此流失在音乐行业的生态系统中。
“歌迷想要更多,”Neilson娱乐业测量办公室首席分析师Barara Zack在今年的SXSW音乐节上说道,“歌迷的需求依然落空,他们希望在音乐产业的参与度更高,远高于目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