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2012中国唱片业盘点—唱片业轻唱片 演出业是支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24 16:00:39 | 文章来源: 凤凰网娱乐

实体唱片——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

和动辙唱片销量上百万的时代相比,现在的音乐产业,显然已经对这种传统媒质不抱希望了。在整个2012年,销量超过十万张的专辑,也就是“五月天”、罗志祥、李宇春等少数几个歌手做到了。即使是像林宥嘉《大小说家》这样拥有很好口碑的品质专辑,都远远未到十万的销量。不过,考虑到罗志祥往往有一张专辑推出多款封面,而他的封面也经常照单全收的传统。这种非音乐化而更像是礼品和纪念品化的销售,也真不值得音乐产业有啥可自豪。音乐产业需要歌迷实打实的花钱支持,但一旦陷入非理性的粉丝疯狂消费,同样也不是音乐产业同仁们想要的结果。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左小祖咒的影响,2012年的实体唱片定价,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即使是网店的平价销售,国内唱片的定价,也普遍高于30元。像李泉的《天才与尘埃》专辑,在京东商城更是超过了70的售价。而在九年前,他的《2046》专辑才不过售价15元。一些独立厂牌发行的唱片,同样动辙就是80和100。不过,由于市场的细化,很多歌手的专辑虽然销量不算太高,但因为利润空间的巨大,还是让实体唱片不至于张张血本无归。像张玮玮《白银饭店》这种看起来小打小闹的专辑,事实上在销量上却并不比一些二、三线主流歌手低。而且由于投入成本的低,甚至还有赢利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实现在的实体唱片市场,也是用替八、九十年代的泡沫还债。很多时候,这才是音乐产业一个比较正常的投入与产出比。同时,这也是2012年越来越多独立厂牌和中型厂牌,开始和以前的“四大唱片”分庭抗礼的原因。

主流、独立各有市场

虽然周杰伦的专辑要到月底才发行,但即使他还能顺势成为销售冠军,也改变不了周董无法再用音乐改变一个时代的结果。至少,在“中国风”之后,中国流行音乐已经没有再出现过一个指标化的行业风潮。

这一点倒是和国际音乐市场无形中接轨了。看看今年“格莱美”的提名名单,Frank Ocean、Gotye、Fun.等大量独立歌手和乐队的出现,已经越来越有冲击主流音乐的势头。2012年的中国流行音乐同样如此。张韶涵、S.H.E、梁静茹、王心凌、蔡依林等一线主流歌手的专辑,即使有细节的变化,也都缺少大格局的惊喜。

而随着前几年多元化音乐市场的培育,大量歌迷口味化的分流,也使得今年像吹万、赌鬼、玩具船长等独立乐队的音乐,有了很好地市场受众和口碑。而独立化的制作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流音乐圈。林忆莲的《盖亚》,就是一张完全告别主流工业模式的专辑,也获得了相当好的口碑。在市场基数已经不可能再创造百万销量的今天,其实左也赚不到大钱,右也发不了大财,倒不如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反正再坏也不能更坏。所以,未来的音乐产业,主流的非主流化,肯定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数字音乐依然还在襁褓

今年11月,京东商城突然宣布数字音乐业务上线,这也是国内B2C首家推出数字音乐下载业务的网站。当然,京东音乐对市场的触动,显然没有达到它们当年在图书、电器等领域,给予相应行业的地震效果。

事实上,在现有版权制度不够健全,非法下载屡禁不止的大环境下,让一家B2C网站去改变音乐产业跨世纪的转型,显然有些勉为其难。其实不仅仅是中国,整个全球目前都没有找到一种可以代替传统实体唱片的新介质替代模式。即使是已经算是比较成功的iTunes和Amazon,也不过就是用数字的方式,来对接传统的销售模式而已。

而国内的数字音乐产业,在2012年,则依然还是处于任人宰割的处境。由于在数字平台没有发言权,所以只能任由电信、移动等平台商任意分配利益。而习惯了免费下载的庞大音乐用户群,更在一时之间很难接受收费下载的消费模式。所以,现阶段的音乐产业,也只能更多依靠数字产业来烘托人气,已经很难以传统的一售一卖形式,直接从音乐产品获利。

神曲都靠网络影视

尽管被“鸟叔”的一曲《江南Style》抢了不少风光,但今年国内的流行音乐,同样也不缺“神曲”。不过,比较遗憾的是,通过唱片公司传统的推荐模式所推广的单曲,依然不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大众化传播效果。即使是像李宇春、张靓颖这样的一线歌手,她们的单曲,也很难走出粉丝受众的局限度。

在2012年的“神曲”中,像《最炫民族风》、《思密达》、《洛天依投食歌》、《你有本事抢男人》和《小白脸》等歌曲,几乎都得益于网络的推广。其中,更不乏有恶搞和像《小白脸》这样无节操的歌曲。而《北京爱情故事》的热播,不仅让汪峰的一些旧作得以传播,也让侃侃的《滴答》这首老歌焕发新颜,这不得不说是拜影视平台的推广所赐,同理的还有通过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大红的胡夏的《那些年》。同样通过影视平台让音乐产业受益的,就是“中国好声音”选手们的翻唱,让许多歌曲因此走红。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代沫演绎的《我的歌声里》,也让此前已经有了一定市场基础的新人曲婉婷,从此更红。而综合品质和流传度,《我的歌声里》也可以说是2012年中国音乐产业最红的一首单曲。

演出市场成赢利支柱

今年的音乐节,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导致尤其是下半年的许多户外音乐节因此暂停,但即使如此,在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后,今年的音乐节势头依然不减,还是演出市场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和演出形式。

不过,今年的音乐节也开始慢慢有了一些细节的变化。一者,前几年同质化的形象,已经有了改观,朋克音乐节、国际爵士音乐节等市场的细化,也让音乐节上在内容上不再雷同。其次,音乐节也不再像往年那样一味求规模,而是有更多的中小型音乐节,慢慢在2012年成了主流。再者,音乐节的档期也不再局限于五月和十月的两个黄金周,从三月的广州白云时尚音乐节、330金属音乐节,到十一月的上海白色时尚音乐节、成都汽车音乐节,完全做到了在春夏季三个季节,季季都有音乐节。

而在大型演出市场,也从以往比较单调的港台歌手巡演,也开始遭遇到了走概念化的品牌演唱会的挑战。除了延续之前“怒放摇滚演唱会”的深圳站依然反响强烈之外,其他像高晓松“此间的少年”作品音乐会,将张悬与朴树组合在一起的“树与花”演唱会,也因为成功的策划,突出了演唱会除明星号召力的人文传播效应,从而取得了很好地市场反馈。尤其是将演唱会市场,从低龄化的粉丝消费群,向着更多年龄层次、更多受众群进行了细化。

作为大型演出的补充,一些乐队的巡演,同样贯穿了2012年的全年度。“兵马司”、“树音乐”、“摩登天空”等唱片品牌的旗下艺人,加上杭州酒球会、上海育婴堂、南京古堡、北京Mao Live House等各地的站点,同样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对摇滚乐和现场文化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大型音乐节和演唱会,做了一个很好地市场互补和衔接。

但不管如何,演出市场已经成为音乐产业的赢利支柱,而今年在市场砸下重金的“乐华娱乐”、“恒大音乐”等公司,也无一不都是以演出市场为主轴发展。在实体唱片已经成为产业鸡肋的今天,演出市场显然已经是音乐产业暂时的救命稻草,甚至是几乎唯一有保障且可控的主要经济来源。

两件大事——恒大来了,“好声音”火了

在今年6月18这个数字很吉利的日子,“恒大音乐”高调成立,这也是“恒大集团”继投资影视、排球、足球、动漫、院线之后,再次涉及文体产业。不过,“恒大音乐”却并没有复制他们在足球方面的成功。由于音乐产业的复杂性,传播媒介的多重样,以及艺术创作本身的不确定性,都让“恒大音乐”在创立将近半年后,还是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在实体唱片只赚吆喝不赚钱、音乐版权缺乏有效保护、数字音乐依然深陷于免费下载的泥潭的大环境下,“恒大音乐”也像是涉足了泥坑,千头万绪一时间不知道从何做起。而以演出市场和传统唱片市场两方面做为切入点,也让由宋柯领军的“恒大音乐”,暂时看来只不过是“太合麦田”的一个翻版。

今年对于中国音乐产业形成巨大震动的,还得属“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虽然,从平台的角度来看,“中国好声音”更应该归属于电视产业,但毕竟节目的主体构成,还是音乐作品。而“中国好声音”的红火,也可以看成是“超级女声”的一种延。一方面说明音乐资源潜在的巨大娱乐传播效应,另一方面则是现在的音乐产业,无法提供这样一个内部的平台,而必须依靠其它产业的立体支持,才能发挥这个优势。而随着节目的结束,“中国好声音”声势浩大的巡演,也立刻陷入赔本甚至部分站点停演的传闻。好声音的问题,其实也是目前音乐产业的问题。音乐产业不缺好声音,即使是好创作,挤一挤也是有的。音乐产业也不缺像宋柯这样已经被市场证明过的好商人,但还是缺乏一个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和机制,以及主动性而非被动性的平台。任重所以依然道远。

文/爱地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