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老唱片拍卖成交过半 品类以黑胶唱片为最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14 08:48:37 | 文章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现象:老唱片成拍卖新宠

2012年秋拍,北京华辰拍卖首次推出“百年留声——20世纪中国老唱片”专场拍卖,上拍的1000余张老唱片发行时间跨度由清末至上世纪80年代。

从拍卖结果来看,第一次试水国内拍卖市场就获得成交比率过半的好成绩。其中,哥林比亚唱片公司出品的清末单面片(3张)以57500元成交。旧上海六大歌星包括周璇、白光、龚秋霞、姚莉、李香兰、吴莺音的唱片集,以无底价起拍,场上一路追捧终以46000元成交。此外,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也颇受关注,邓丽君唱片集(20张)、中国流行歌曲(7张)分别以28750元、3450元成交。

纯粹:非电子合成,声音最真实

在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西安市民老陈心中,捧杯热茶舒服地靠在沙发上听老唱片的生活就是冬日里的极品享受。周末时,他一听就是好几个小时。而老唱片间断发出的吱吱声,在老陈看来,也有着独特的趣味,“这是‘老’的象征,好像回首看人生百味杂陈”。

“你有没有发现,老唱片里的声音听了让人安静,不浮躁。”老陈和记者分享着收藏老唱片的心得,“演员本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听到的就是什么样的。”他认为,现今电子合成的,再是高远的“天籁”,再是轻灵的“海豚音”,都没有老唱片中所特有的“纯粹”。但他同时也觉得,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音乐,就不再适合用老唱片所具有的音质特点表达了。“这是老唱片的历史阶段性特点,也是老唱片的魅力之一,这种声音是不会再有的了。”老陈说。

老唱片自诞生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英商谋得利琴行开始在上海推销留声机及唱片。1908年,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开始灌制唱片,标志着中国唱片业的正式诞生。后多经变换,1949年,该公司退出上海,1952年改组为中国唱片厂,以后又先后改称上海唱片厂、人民唱片厂,今为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

“因为老唱片的存在,才让曾经闻名的中外艺术家们的声音得以真实保存。”老陈认为,“它的历史价值与它的经济价值不能同日而语。”

品类:黑胶唱片为最

老唱片中,以黑胶唱片为最。黑胶唱片也称密纹唱片或LP唱片,因材料和厚度的差别,在灯光下观察,大多数为不透明的黑色,也有个别呈现半透明的茶褐色或彩色。

最早的黑胶唱片为每分钟78转的单声道唱片,上世纪60年代后逐步发展为每分钟33转的双声道立体声唱片。黑胶唱片作为一种声音和音乐的载体几乎占据了整个20世纪,直到1984年CD诞生,黑胶生产线才逐渐被淘汰。

所以,虽说一个“老”字,实际上,老唱片离我们的生活不过仅仅逝去了20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它仍是不少音乐爱好者的首选听歌方式。

在老陈的老唱片收藏中,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迪斯科、四大天王、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是老唱片家族最后的一支队伍。老陈摊开自己收藏的几百张老唱片一一给记者讲解,其中时间最久的是1920年发行的余叔岩京剧唱片,从种类上看,也是五花八门,戏剧、歌剧、轻音乐、交响乐、样板戏、流行歌曲,甚至相声、广播操、散文朗诵等等,可谓样样俱全。这些老唱片分属中国唱片、人民唱片、太平洋唱片等公司。

除了自己欣赏,每每朋友来家里做客,老陈就拿出这些宝贝,放给大家听,兴致高处,一群人还和声唱得情真意切。“像《军港的夜》、《东方红》这些歌,还有郭兰 英、李谷一的歌,都是我们年轻时人人都会唱的,听着老唱片的音质,唱起这些歌,就像又回到了当年。”说着老陈有些动情,“收藏老唱片也是收藏人生。”

市场:价格看涨或成黑马

说到这些唱片的来历,老陈有点不好意思。七八年前,老陈在西安经二路一个收破烂的老汉处发现了这些唱片,便3块、5块的全部买了回来,用塑料做的便宜,5毛一张。“当时超过10块的都没人要”,而现在这些唱片价值几何,老陈说他不知道,也“从不关心这些,就是喜欢。”

老唱片的年代、出品公司、材质、内容、存世量、版本等都是鉴别其价值高低的标准。而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老唱片收藏较其他藏品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老唱片没有赝品,不用识别真假,可以放心购入。二是老唱片收藏尚未被市场重视,现在买入价格相对比较合理。

记者登录一些收藏网站了解到,整套样板戏的唱片,卖到刚过百元。即便是著名老艺术家灌制的唱片,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录制的唱片,一百元左右也能买到,甚至藏品市场上罕见的大中华戏曲唱片,最高也不会超过千元。除了这些老唱片外,即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港台歌星的流行歌曲唱片也有粉丝追捧,其价格也是一路看涨。

而从老唱片的首场拍卖过程来看,华辰拍卖分析认为,老唱片这个新的市场还需要培育。

除了老唱片,老照片、老书刊、老挂历、老军装、老奖章……这些普通人家里都曾经有过的物品,也都在逐渐成为收藏主角,被称为“怀旧收藏”。用老陈的话说,“昔日破烂,今朝宝贝”。可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知道了这些,以后家里的东西,你还会不加选择地扔掉吗?

连环画

俗称“小人书”。这个词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太过陌生,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来说,它承载了无数的童年记忆。由于连环画原属通俗读物,特意保存的情况不多,因此一些早期出版的连环画已难觅影踪,成了当代文物。有些经典版连环画更是升值迅速,成交价屡创新高。比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首次出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版连环画,现在单本售价大都在3000元左右。

单本尚且如此,成套的经典就更不用说了。2011年7月初,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连环画拍卖会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整套《三国演义》以10万元成交。1929年出版24册一套的《三国志》则从两年前的6000元升到1.6万元,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大闹天宫》也以1.6万元成交。

挂历

宋朝出现了年画,明朝出现了在年画下边印上年历、月历的形式,这就是挂历的雏形。清朝,彩印套色年画问世,年画上的三分之二是画面,三分之一是日期、节令。挂历的形式就是这样正式确定了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挂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并未成为日常消费品,还是少数人所使用的“奢侈品”,因此发行量少、不普及、存量甚少,逐渐成为收藏品。如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齐白石挂历,12页,价格至少2000元;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行的年历卡,如今的市场价格至少在300元左右。挂历收藏的“要素”并不是年代,而是精美程度。比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月份牌身价不菲。有一种千禧年限量印刷的镶嵌有金箔的名家书画挂历,当年售价就达数百元,作为精品挂历,该品种至今价值仍不低。

本报记者敬江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