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伍迪-格斯里百年诞辰:一生创作无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10 13:39:14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上世纪70年代初,伍迪肖像。

上世纪70年代初,伍迪肖像。图片来源:《LIFE》杂志

 1943年,伍迪在街头擦鞋时仍在弹奏吉他

1943年,伍迪在街头擦鞋时仍在弹奏吉他

评价

“伍迪就是伍迪。大家都不知道他其他的名字。他只是一个声音和一把吉他。他唱出人民的歌,并且我猜想,他就是人民。苍砺的声音和粗糙的吉他声,伍迪的人和音乐都没有什么甜蜜可言。但是对愿意聆听他唱歌的人,会发现更重要的精神: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见人民容忍和对抗压迫的意志。我想,这个就叫做美国精神。”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

“美国史上最有才气的民谣唱作人之一”、“二十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民歌手”……如此多的光环如果要加诸一人之身,这个人只能是伍迪·格斯里(Woody Guthrie)。

今年是这位音乐史上传奇人物的100周年诞辰。伍迪·格斯里1912年7月14日出生于俄克拉何马州一个左翼家庭,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中创作歌曲2000多首,美国的第二国歌《这片土地是你的土地》即出自他手,他开创了以音乐介入社会改革的先河。

多场纪念活动从本周开始:在伍迪·格斯里的出生地俄克拉何马州的奥基玛城举办免费的民谣音乐节;他的儿子、出色的民谣手阿罗·格斯里将于周末在纽约中央公园开唱;同样在纽约,美国乡村音乐领头人斯蒂夫·厄尔将举办为期数日的“伍迪节”,并邀得比利·布拉格等重量级音乐人出席;在爱尔兰、德国、奥地利、加拿大以及美国本土,各项以纪念为名的活动即将陆续拉开序幕。

他让鲍勃·迪伦拿起吉他

1961年,一个从明尼苏达来的19岁年轻人来到新泽西一家医院,探望他的音乐偶像伍迪。多少个下午,这个脸庞充满稚气的鬈发年轻人,在伍迪面前弹着吉他唱着伍迪的老歌,偷偷为他买烟,甚至为伍迪写下歌曲:“嘿,伍迪,我为你写了首歌,我要你知道,我所要说的事情,都被说过很多遍了。我正在为你唱歌,但是我怎么唱都不够,因为没有人像你做过这么多事。” 他这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他和伍迪走一条相似的路。此后一两年内,这个年轻人把民谣带到音乐史巅峰,并掀起远比伍迪更大的波涛,这个人就是鲍勃·迪伦。

他曾写下美国第二国歌

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历史时刻伍迪都经历过:经济大萧条、大沙尘暴、二战……1931年开始,美国南部干旱让几万农民和工人沿路西迁,经过几千英里跋涉抵达加州,伍迪和他的家人也是其中一员。一路上他们穿越荒漠之地、破败农村,目睹种种不公和惨状。贫富反差让他在日后写下:“当我漫步在路上时,我看到路边有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不准穿越’。但是在牌子的另一边,他什么也没说,因为那一边是属于你和我的”。(《这片土地是你的土地》),这首歌迅速在美国传唱,成为美国第二国歌。

抵达加州后的几年中,伍迪边打工边为工人唱歌,听他们的故事,也收集民歌,并在共产党党报《人民世界》撰写专栏。1939年,伍迪前往纽约,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充沛的创作力,让他很快在当地左翼圈子受到欢迎。次年,他受邀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录制民歌作为档案保存,并和当时的大唱片公司维克多签约,发行涉及沙尘暴题材的专辑《Dust Bowl Ballads》。伍迪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演出邀约不断,他还在电台谋得一份职业,有生以来第一次脱贫。后由于电台的赞助商不喜欢他的政治立场,他辞职离开纽约,继续游历。1941年,伍迪回到纽约,加入一个左翼民歌团体,发行专辑并在全美巡演,宣扬反战和支持工会的理念。1950年代初期开始,伍迪健康恶化,被诊断出遗传自母亲的罕见病:亨丁顿舞蹈症,于1967年病逝。

伍迪追求的是,让无论身处何地的人都能找到尊严,并为自己创造的劳动感到骄傲。他在主持节目时的开场白中说:“我恨那些让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价值的歌曲,我恨那些让人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歌曲……如果人生真的重击你,那么不论被打击得多严重,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身上的肤色是黑是白,我就是要唱出这些,让你对你自己和你的工作充满骄傲。”

对伍迪来说,一切都能入歌,无论是洗碗机、棒球、女孩、还是一个茶包,他甚至能在一天之内写下数首歌。多年整理遗作的伍迪的女儿诺拉说:“我们现在正在按A-Z的顺序整理他的歌,有时候一首关于矿工的歌之后会是一首儿童歌曲,而下一首竟然是非常情色的。我经常想:你的胸怀究竟是多么广阔,能够容纳那么多不同的东西,他爱所有的人。最棒的是,这些歌都充满巨大而古怪的思想,你可以尽情往深处探索,也能轻易从歌曲的表意找到共鸣。”

最近出版的两套CD再次印证了伍迪的多产:一套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出版的3张CD套装,另一套由美国最重要的乡村民谣唱片公司浪子唱片出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