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雄
当电话与傅雄联系时,傅雄感到很奇怪,怎么这个时候还有人想采访他。傅雄是一家名叫蓝线的小唱片店的经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音乐圈十分有名。因为,在他的小店中能买到其他地方买不到的尖货,也就是又新又很偏门的唱片。但是,2005年之后,唱片已经变成了一种行将作古的旧货,而唱片店也越来越多地在这个城市中消失。但傅雄却一直开着他的小唱片店,傅雄的小店虽然也受到大背景、大环境的影响,但傅雄表示,比起2005年时的焦虑,现在已经很坦然了。
打口带一代
傅雄是“70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喜爱欧美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的傅雄开始卖打口带。打口带其实是一种CD、磁带的处理废品,在不要的CD、磁带上打孔或打口之后就成为废品,但这种打口带当年在许多摇滚青年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为尽管打口,但大体只影响一两首歌,其他的不受影响,于是,打口带风行一时,甚至听这种音乐的年轻人在之后被称为“打口带一代”。
傅雄在打口带之后,开始租借柜台卖唱片,他搬过无数次店,从东四十条到地安门,从鼓楼到新街口。
1993年,傅雄在新街口开了一家小店,这家店成为一个小圈子内很有名气的唱片店。当时,新街口一带成为北京音像业的中心,有超音波等许多发烧器材店,开唱片店的也有几十家。
傅雄的店与其他唱片店有很大不同。傅雄卖的唱片是他亲自挑选的,也就是说,傅雄首先是一个很有音乐品质的老板,他比许多音乐人、乐评人听的音乐还要多、还要全、还要偏。而当时的北京,音乐信息上,唱片输入渠道上很不顺畅,傅雄的小店吸引了不少音乐人,比如张亚东、王迪、宋柯、朴树等。
与此同时,国际唱片公司也很看好傅雄的小店。当时,还是唱片的黄金岁月,五大唱片公司都想打入中国市场,而国内主渠道引进单位在音乐品位上一点感觉都没有,但傅雄要的唱片却令他们很吃惊。于是,他们破例为傅雄这家小店提供特别服务,而一些独立唱片公司也与他建立了联系。
傅雄一开始就坚持卖正版,这也是五大唱片公司非常认同的。傅雄的唱片店只有几十平方米,而且唱片都是正版,价格都在百元以上。与大多数正盗版混卖的店相比,傅雄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不能压太多货,傅雄没有那么大的本钱;二是还要卖很尖端,也很小众的唱片,这种拿捏、判断实在需要极好的素质,这比古董店的老板还要精准才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网络的出现也带来了网络上的论坛热,在这片天地中,傅雄的小唱片店越来越有名,简直成了北京另类文化的一个符号性小店,越来越受人推崇。
网络的冲击
网络再发展下去,对傅雄就不再是好消息了。网络下载、数字音乐带来了新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唱片成为迅速被淘汰的产品。傅雄说,当网络越来越强大之后,唱片业发生了巨变,在新街口一带,唱片店大多消失,而发烧音响也没有了家庭市场。唱片店即使卖盗版都没人买,音响店也只能接一些公司、夜店一类的工程。而这一切的变化只是在这几年间发生的。
到了2005年,iPod的出现对唱片的打击更是绝对性的。新的iPod可以自由下载,更能储存上千首歌曲,一个小电器就能抵得上一个唱片店,这样唱片店与唱片一样没有了生存基础。
傅雄也陷入焦虑,因为许多人不再来唱片店里了,尽管傅雄留有数千个顾客电话名单。但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下滑之后,傅雄开始找到了一个止损点。在一段时间的焦虑之后,傅雄也找到了小店新的空间。
傅雄认为买唱片逛唱片店毕竟是一种习惯。而且,唱片是一种实体,有一种收藏价值。近年来,黑胶唱片再度成为时髦,一些早期原版唱片也变成收藏品,比如,齐秦、刘铮的一些早期唱片已经炒到2000元到4000多元,而像1994年魔岩三杰的第一版唱片也能卖到300元以上。
一些老乐迷有时会买一张当年他特别喜欢的正版CD,因为,当年他们很穷,现在买一张当做一种心理补偿。而另一部分年轻人则有更偏更专的需要,有时候他们在喜欢一种音乐上也会有许多不同爱好,比如,重金属音乐也分许多风格,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是一种挪威的黑金属音乐。他们甚至能收集几百张这样的偏门音乐唱片。经历了五六年调整之后,傅雄的小店生意也稳定了下来。
傅雄于是又找到一种平衡,傅雄说,我所做的只是不赔钱就行的微利经营,现在没多少人还干一些只有5%利润的生意了。
傅雄现在仍然要听大量音乐,当然,他也要听网络下载的音乐。傅雄说,与我同时的那些干唱片店的,几乎都不做了。但傅雄却觉得已经干了近二十年了,已经习惯了,决定继续干下去。他说,这种工作对自己而言,还相对轻松,有乐趣,另外,别的工作自己也做不来。傅雄还有老北京的一种知足与从容。已经四十岁的傅雄说,人的满足感每个人不一样,宋柯卖烧鸭是一种追求,而自己对目前的状态心安理得。
最后的坚守
现在,纯唱片店已经很少了,傅雄的小店越来越成为稀缺与独特的风景。唱片店,特别是小唱片店,一类是要将唱片、图书、电子产品店与咖啡店相结合,走的是精品店、时髦化的路子,傅雄喜爱另一种类。他喜欢日本的一些小唱片店,店内狭小,从地到顶都是各种唱片,乱的没有章法,但专业的,喜欢的人却可以像进了宝库一样找到别人可能连知道都不知道的好货。
新年刚过,傅雄的小店又换地了,主要是租金问题。现在,傅雄的小店在北太平庄桥下,仍然只有四五十平米,仍然很简陋,但傅雄却越来越有一种平常心态。傅雄说,有两类唱片仍然支撑着他的小店,一类是经典唱片,永远有人愿意收藏;另一类就是偏门唱片,别地儿没有,只有傅雄店里能找到。当然,这种唱片也不会有太多需求,许多唱片傅雄只进一张。
傅雄感慨,中国的发展太快,以至于没有形成习惯与传统,一些东西就消失了。比如,美国现在仍然有盒式录像店,一些人仍然习惯看录像带,而在北京,磁带、录像带、VCD已经被淘汰了。CD与唱片店、图书与民营书店也越来越多地在这个城市消失了。过去,歌迷听音乐、买唱片、看演出,而如今,买唱片已经变成了一种过时的行为。试想,如果CD真的消失了,没有了实体,没有了CD封面的个性设计,没有了一种公共空间的展示,那么一种文化也就消失了。那时,我们将失去一种习惯,失去一种选择,也失去一种色彩。
傅雄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他说,他会把小店开下去,不是一种高尚的理想主义的坚持,而只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坚持。北京毕竟还是一个文化的中心,毕竟还是一个最多元、最个性的文化城市。这个城市还是给傅雄留下了一片空间,过去他是一个时髦的另类,如今则是坚守传统的另类。
傅雄说,有的时候,朋友见到他都很惊讶地说,你还干这个呢!试想一下,如果再过十年,傅雄的小店还开着的话,恐怕真应该将其列为文化保护单位或是濒临消失的文化单位了。
在北京,有许多人在开辟新时尚,掌握新机遇,而也有不少人像傅雄那样坚持着一种传统、一种旧业,也正因为如此,北京仍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生生不息的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