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16 15:02:13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一代两代加三代,不堪回首老中青。”要辉煌国际大都市的气派,歌舞潮流是个基本的活力PM2.5指数。这30年,我们都还记得这些流行片断吗?

“一代两代加三代,不堪回首老中青。”要辉煌国际大都市的气派,歌舞潮流是个基本的活力PM2.5指数。这30年,我们都还记得这些流行片断吗?

1984年,张行是青年吉他大奖赛弹唱冠军

1984年,张行是青年吉他大奖赛弹唱冠军

1986年,上海电视台的选秀节目捧红巫慧敏

1986年,上海电视台的选秀节目捧红巫慧敏

1985年,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路边吉他队》

1985年,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路边吉他队》

朱逢博及上海轻音乐团

朱逢博是新时期上海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符号,1970年末至1980年代中国大陆两大巨星“北李(李谷一)南朱”的这个“朱”。1986年她创立上海轻音乐团,音乐总监屠巴海,旗下歌手有沈小岑、张庆、朱枫、肖霞、杭晨、邹军、周海平、唐峰、李维敏……一度与对擂的北京中国轻音乐团是两大流行乐标志。当时上海乐团的电子琴演奏家浦琪璋、男声四重唱、钱曼华,歌剧院的王作欣等都风头很劲。

调频立体声广播乐潮

1982年上海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立体声调频广播FM103.7,成为了流行音乐传播以及集散中心。名牌栏目《立体声之友》、《上录音乐万花筒》、《点歌坛》、《星广会》等成为影响了几代听众的美好记忆。1993年张培仁开播的《滚石音乐杂志》迄今还是音乐广播的经典,被老DJ们津津乐道。

唱片辉煌

中国唱片上海分社是中国唱片产业的象征。1980年代初推出张行等人的盒带风靡一时。1995年,中唱与上海声像、上海音像公司三家的年度产值超过10亿元,占全国一半以上份额,达到顶峰。EMI百代、滚石、索尼、BMG、华纳、环球、波丽佳音等唱片公司等都在上海设立过办事处或成立合资公司。

排行榜

1989年7月上海电台开设《流行歌曲排行榜》,以及随后的《东方风云榜》、《中国原创音乐榜》等,都是中国流行音乐引领性的标志之一。罗中旭、王炎、胡彦斌等人就是通过此平台走红。再加上唱片公司的繁荣,1990年代上海一度因此获得中国流行音乐传播集散中心的地位。

音像世界

《音像世界》曾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启蒙者和传道士。王铁城、丁夏、阿瑟、吴晓颖等都是杂志灵魂人物,白岩松等名人当初都以被该杂志刊文而荣耀。当时在上海滩关联的还有《音乐爱好者》、《歌迷》、《吉他之友》、《上海电视》等杂志方阵。

电视选秀

1986年上海电视台的“卡西欧家庭演唱大奖赛”是全国第一个选秀节目,捧出了巫慧敏等电视歌星。偶像组合“梦幻想”也是选秀的结果。到了本世纪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 、“加油!好男儿” “中国达人秀”等,成为“年轻的战场”,成就了张杰、蒲巴甲、刘维、王啸坤、戚薇、井柏然、乔任梁、扎西顿珠等偶像型歌手。

演出市场

亚洲音乐节、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上海之春、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爵士音乐节、金山沙滩音乐节等,基本上构成了上海流行音乐文化的表面格局。其实抛开一些政府的文化属性,上海的演出市场是全国最大最好的,起码不会像北京那样平均要安排出20%的人情票进行“潜规则”。

“新开发”启动乐队潮

1990年黄浦体育馆举行的《新开发——90′上海现代演唱组首展》,是上海摇滚乐队的第一次新势力爆发。其中有金武林“特混”、聂钧“电熨斗”、安栋、李泉“2/4”、叶亏夫“重点工程”、黄志健“太极光”、戚彦“学士”等乐队集群力量让人惊讶。随后上海还曾涌现了“铁玉兰”、“水晶碟”、“甜蜜的孩子”、“冷酷仙境”、“蓝色花园”等乐队。

上音

上海音乐学院是上海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依据。谭冰若、戴鹏海和陶辛是重要的流行乐理论专家。何占豪为徐小凤写的《别亦难》,何训田的《阿姐鼓》等都是流行乐坛美谈。这里出来的当红歌星有丁薇、周冰倩、李泉、常石磊等,而方琼、王维倩等学院跨界歌唱家现在成为演绎上海老歌的最佳声音。

流行歌曲创作比赛

1988年起由电台主持的“健牌通俗歌曲创作大赛”,1992年由宣传部组织的“雀巢杯流行歌曲大赛”等,都曾极大推动本土原创气氛,在全国也是率先的举措,并让金复载、奚其明、沈传薪、赵光、于智强、徐坚强、左翼建、沈舒强、彭程等上海作曲家的作品进一步得到传扬。

校园歌手

台湾的校园歌曲极大地催化了大陆的校园气息,“十大校园歌手比赛”之类的活动是每个大学的风景和浪漫话题。上海曾涌现了一批走向社会的校园歌手,其中有宋怀强的三人演唱组、刘蕾、王亦磊、影子等。我认为上海的校园歌手和乐队完全可以形成新势力而被给予期望。校园里不去想三想四写情歌搞乐队实在是枉费了青春的才气。

吉他弹唱比赛

1980年代你若是个吉他歌手,那你对美女的蛊惑度类似于现在开着兰博基尼接她去兜风。其中1984年全国第一届青年吉他大奖赛弹唱冠军张行是个标志人物,还有庄鲁迅等。那个时候稍微有点腔调的男人都要备一把“红棉”吉他的。1985年拍摄的以上海为背景的故事片《路边吉他队》现在看起来都很有味道。

歌迷会/拷兄

1990年代上海的歌迷会是一种时髦的圈子行为,造就了日后很多著名的文化人。主要有电台《音乐万花筒》“十大歌迷”评选、“热门歌曲歌迷会”和“音像世界歌迷会”。登峰造极的举动是曾策动撰写和印制《罗大佑黄舒骏作品研讨会论文集》,迄今都是两岸三地粉丝难以逾越的学术鸿沟。

“拷兄”是指专门把港台歌带拷贝并私下贩卖的一批特殊“流行传播生意人”。延安中路的中图门口是公开的集聚地,复旦著名的拷兄“徒兄”曾是电台客串主持常客。更有意味的是,传媒精英L总承认当初在复旦因为做“拷兄”多少启发了一些文化商业思维。

沪语歌

付子明的《做人难》是个符号。还有黑棒的《霞飞路74号》、张广天的《上海上海》、顶楼马戏团的《小白领之歌》、王昊的《汰脚水没烧》等都蛮有意思,连70岁的前辈音乐人潘胜华都写了夹杂了大段上海话的《噢!上海》……只是上海话的声调,还需要词家们好好琢磨。当然,陈奕迅的《谢谢侬》只能说摆了一记上海噱头。

徐冰

(作者系资深音乐媒体人/策划人,上海电台流行歌曲排行榜/中国原创音乐榜创办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