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互联网巨头频频试水云音乐:唱片或将成历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6-29 16:07:09 |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将于今年秋季发行的新专辑《生物恋》(Biophilia)即是音乐怪才比约克进行的一次数字实验。专辑中的每首歌谱,都将通过一款智能手机应用,以常规音乐符号与创新图形符号同时显示在屏幕上,乍看之下如同科学纪录片中的行星系统与晶体结构。

“似乎每隔十年,音乐界都会出现一次大洗牌。我喜欢新观点,感觉好似进入一段新关系的蜜月期,可以参与对音乐的重新定位,享受、自由与爱,诸如此类的东西再次变得重要。” 比约克称,之所以采用符号体系来表达其音乐理念,是因为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提供一种空间上的体验。与MV一样,应用程序已成为歌曲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切地说,1+1=3正是她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云革命尚未成功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各大网络巨头推出的云音乐播放器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架势。Google Music Manager的远程上传速度全然不见新生代应用的雷厉风行,Amazon和Apple的表现亦不尽如人意,唯一的优势是它们能够自动添加网络商店里的歌曲。据报道,具备自动扫描、识别及复制等诸多功能的iTunes Match或将跳过上传步骤,前提是Apple公司能与各大唱片业巨头达成版权协议,三七分成或将成为“切蛋糕”的最终方案。不难想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云音乐服务的速率与存储能力依然拥有广阔的上升空间。

抑或者,真正代表了云音乐未来发展方向的乃是Skype创始人克拉斯·泽斯特罗姆和贾纳斯·弗里斯联手打造的音乐社交网MOG?详尽的目录、不俗的音质、便捷的用户界面是几乎所有音乐社交网的共同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提供的订阅服务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策展模式”:你可以为密友专门录制一盘混音带,也可以向所有人开放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展示那浩瀚如海的私人收藏;你可以即时公布自己的最新发现,也可以向音乐同好取经……

唱片是否将在不远的未来成为历史?十年之后,或者更久?谁知道呢,至少,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从地面到云端。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