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音乐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最近数周以来,Apple、Google等互联网巨头试水云音乐的报道持续占据各大媒体版面。所谓云音乐,即是指将存储在“云端”的音乐内容在手机、电脑等多种设备上进行播放,无需拷贝到其他终端设备的资源共享模式。这是否意味着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音乐乌托邦即将成为现实?抑或资源的无限供给及“快餐式收藏”将导致音乐的去物质化与琐碎化?
云音乐来势汹汹
无论是喜是忧,云音乐已有风雨欲来之势。
且不论来势汹汹的Google Music Manager、iTunes Match、Amazon Cloud Player,单是“小字辈”Pandora网络电台便已成功筹得数亿美元的投资,该公司推出的“魔力音乐盒”可自动分析用户偏好,创建个性化播放列表;Dar.fm最近推出的广播电台版TiVo(数字录像)还具备快速索引及“拼贴”功能;Rdio、MOG、Napster、Rhapsody、Spotify提供的“海量订阅”服务亦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
然而,音乐的去物质化亦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极大地拓展了潜在观众群,加速了音乐的流动或者说提升了音乐的便携性。另一方面,上述好处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若干后遗症:作为便携式音乐的最重要载体,智能手机及MP3播放器的音质往往不尽如人意。又有谁曾暗自缅怀那古老的仪式——唱针划过老唱片上的密纹,宽厚细腻的乐声悠悠响起?如今,就连拥有一个独立音乐播放器的念头都是那样不合时宜。简言之,对便利性的追求压倒了对质量的雕琢。
另一个难以估量的后果是,数字化音乐似乎丧失了艺术的“通灵宝玉”,正变得愈来愈琐碎,愈来愈平庸。永续可用、无限供应、随机选择、差强人意的音质……人人艳羡的音乐乌托邦突然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口袋歌”不过是智能手机文件夹里的某个符号,得来不费吹灰之力,删去亦不用思前想后。如果说传统音乐家是以打造超越生活的传奇之作为己任的话,那么数字时代歌手们的首要任务便是冲出液晶屏。
音乐将往何处去
日渐微薄的商业利润、日益压缩的生存空间……不可否认,录制音乐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然而,因特网所特有的互动性亦为音乐家提供了“主宰液晶屏”的良好契机。当Google用虚拟吉他logo来纪念美国音乐家赖斯·鲍尔(Les Paul )96岁诞辰时,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在用键盘、鼠标或者手指来拨动吉他上的琴弦,并将自己的即兴之作送入“云端”。至于可模拟吉他、键盘、贝斯和录音棚的智能手机应用更是层出不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