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老人黄苗子近作欣赏

时间:2010-06-23 10:50:03 | 来源:《当代中国画》杂志

艺术家>黄苗子>相关报道>

1929年,15岁的先生在张光宇、叶浅予主办的《上海漫画》上发表的第一幅漫画《魔》,从此,便与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华君武、鲁少飞、丁聪、特伟等先生结下不解之缘。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先生抱着参军抗日救亡的决心,偷偷从香港跑到上海。1934年,先生进入《小说》半月刊做编辑。总共十九期,先生画了十六期的封面画。这些新派仕女画中弥漫着一种说不清的老上海韵味,即使是今天来看,色彩与构图都大胆新颖,视觉平面性非常强,线条流畅遒劲,有很强的画面冲击力。在1937年抗战前,先生的大量漫画作品见于上海的各种刊物,有讽刺漫画,也有幽默画。如借古讽今的《古史勾奇录》,讽刺当时中美关系的《打破了阶级的恋爱》《日寇入侵时期的上海租界》《一本正经的门卫与不正经的上司》《太平御览》《哲学家四题》……先生晚年出版《画坛师友录》,以优美的文笔朴实的记录了他艺术与生活的心路历程,这些宝贵的文字已成为研究20世纪中国文化艺术最为直观与重要的史料。

我看到更多的是先生80年代以来的书画创作。

先生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春蚓爬成字,秋油打入诗”的书法作品,是与启功教授互开玩笑的一幅竹刻作品,先生在吸取邓尔雅、伊秉绶等大家的基础上,融合篆隶及绘画的构成因素,线条酣畅浑厚、字形的结体开张雄健,章法跌宕有致。看起来好像一幅现代抽象作品。先生的另一幅书法作品《山高水深》更可以看着是现代的意象水墨画,先生以饱满的笔锋落笔,线条粗细变化明显,笔墨交错,墨气淋漓,其中,‘水’字剑拔弩张,取势险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整个作品写得气神完备,充分体现了先生任情恣性的性情。先生近几年来还画了一批可爱而有韵致的水墨作品,《报春》就是先生今年春节后在病室中完成的一幅小品,先生以拙直的笔法画了一只喜鹊立在一块巨石上,旁边伸出一株老梅,画面洋溢着早春的气息与希望,这正是先生对待生活的自我写照。《祭祀图》等四幅也是先生的一组近作,画面以现代构成的手法,用甲骨文以后的古籀文象形文字符号,不仅反映了先生文字学研究的兴趣,而且也是先生对于中国远古文明的重新解读。

先生的艺术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传统不是标本,对于今日,昨天是传统,今天又将成为明日的传统,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传统,只有站在当代,传统才有了其存在的意义,现代形式中蕴含传统精华,书法也是一门视觉图象,画面单纯而不简单,平面中有空间,空间里有诗意的想象,永远不重复自己,更不重复别人。由此我想到了先生的坎坷人生与风度,想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但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我自己也不明白。

我为先生做的另外的杂事,就是帮他查资料。

平日里,哪怕写一篇很短的稿子,先生总是要反复修改,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字、词、典故的应用,稍有疑问的就要做成小卡片,吩咐我查找详细的出处,而且是要寻找不同版本的资料进行比较。有时看一篇别人的文章,不管是有疑问的还是跟自己研究有关的资料,都会及时地抄在卡片上。常常让我惊讶的是,许多生僻的句子、诗句与典故,先生一看就能够告诉我去哪本书找哪一段。

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八大山人,现在能见到先生最早的一篇关于八大山人研究的文章《八大山人》,应该是发表于早期香港的《美术》杂志,而其后先生的一部《八大山人年谱》,竟编写了近三十余年,一直在无休无止的补缀损缺,只要一看到可能与文章有关的资料,先生就会兴奋地拿给我看,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好极了,好极了”,病床上的先生还笔不停缀,吩咐我查找各种地方史志,寻找八大山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与生活历程的蛛丝马迹。其实,书稿几经校订、补充,已交付出版社,但还是常常嘱我不断地查找相关材料。

 

1  2  3  4  5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