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刘国松开始创作“太空画”。这是受了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和所拍照片的启示,以方圆结构和拼贴、拓印、撕纸筋诸方法画月亮、地球、太阳和天体运行,著名作品如《地球何许》《月之蜕变》《午夜的太阳》等。其中《地球何许》获美国“主流69”国际展绘画首奖,并被称为“走在时代最尖端的第一位太空画家”。此后几年中,他画了数百张“太空画”,构图大抵是一圆一弧,但变化色彩与肌理,加用喷洒的方法,制作性和理性符号的性质更强。1971年,他离开台湾,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艺术系任职,在钱穆所创办的这所有深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学院里,他感到“太空画”过于接近西方现代艺术,想在风格上向传统艺术再靠近些。此后大约十年间,他作力最多的是探索水拓画法——将色彩注入水中,形成自然飘浮之状,再以纸吸附。这样拓出的画面,会出现一种自然流动、似云似山的效果,再因势染画,把偶然性的水拓肌理与人工描绘结合起来,变成一种幻境般的自然成纹的画面。他认为,这种水拓的效果与古人所说“张素败墙”之意相通,他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把中国绘画“从传统的笔墨桎梏中解放出来”了,甚至提出了要“革‘笔’的命”的激进口号。不待说,水拓法扩展了水墨画的表现力,但包括水拓法在内的任何无笔制作方法,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毛笔和笔墨方法,画家的个人的创造可以被传统所包容,但无法代替深厚而恢宏的传统本身。
1991年刘国松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返回台湾任教,并更加积极地活跃于台湾画坛。不久,台湾艺术界受到泛政治化“本土意识”的影响,出现了水墨画“不属于台湾本土”的论调,刘国松据理加反驳。指出这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而制造的怪论。他说,台湾水墨画和现代水墨画乃是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真正属于台湾以至中国的“本土绘画”。(参见李君毅《宇宙心印:刘国松的艺术创作与思想》)。在创作上,他继续探索各种新的制作方法,如渍墨渍色法、画面分割与多幅组合法等。新世纪之初,他在上海购置了别墅,到大陆各地旅行的次数更多,云南石林,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新疆,西藏,都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大量新作陆续问世,其中《西藏组画》《九寨沟系列》最受瞩目。《西藏组画》虽也用了制做法,但意象具体,有明显回归写实作风的特点。《九寨沟系列》主要用渍墨法在绘图纸上完成,墨色交融,有一种清丽可人的透明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回归传统的趋向。
刘国松虽已75岁,但依然身体强健,精力旺盛,大声说话,步履如飞,朝气蓬勃地探索着。他表示五年后再来办新作展,我们期待着。
《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1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