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雪霁(水墨纸本)刘国松1964年
四月下旬,故宫博物院在武英殿举办了《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特展,并由著名美裔艺术史家李铸晋主持了以
“刘国松与现代水墨”为题的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刘国松向故宫捐赠了作品。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在画册前言中说:“故宫博物院是庋藏中国艺术传统的宝库,也应该是荟萃当代中国各个地区艺术创新精品的殿堂。”这标志着故宫博物院收藏方略的变革。此前,故宫已以同样的方式获得了吴冠中、范曾的捐赠。刘国松是当代台湾和华人世界最著名的现代水墨画家之一,他的入选,使我们对郑欣淼所说要“荟萃当代艺术创新精品”的宣示,有了实在的认知。
刘国松原籍山东青州,1932年生于安徽。他的父亲是个军人,母亲带他和妹妹随军迁移,居无定所。1938年,父亲在武汉保卫战中阵亡,兄妹二人随母流亡于湖北、湖南、陕西、四川、江西等地,历尽艰辛,小妹也不幸夭亡。1948年,他考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次年随校到台湾,后又破格考入台湾师大艺术系。在师大学习期间,他受教于黄君璧、溥心畬、金勤伯等国画家,也受教于朱德群、廖继春、孙多慈等西画家,195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刘国松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人,那时,他不满于台湾画坛的保守,钟情于欧美现代诸流派的创造性,于是联合几个同学创立了“五月画会”,竟得到了广泛反映,掀起了狂飚式的台湾现代艺术运动。在绘画上,他提倡“抽象化的平面表现”破除“模仿自然”的老传统,而他和他的同道所摹仿的对象,正是二战后在美国出现并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1959年,刘国松被聘到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系任助教,暂时脱离了喧闹的台北,由于建筑艺术的启发,他开始反省自己的“全盘西化”,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同年他又写道:“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应首先了解‘自己’,然后具备了高度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热忱,才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或套上眼罩了。”从此,他走上“国画改革”的探索之路。
刘国松的“国画改革”探索,是大胆、不拘一格和生气勃勃的。50年代末,他曾在画布上涂上石膏,再以水墨和油彩画半抽象作品,并试图以这种画法和抽象结构“诠释”《溪山行旅图》一类古代经典;60年代初,他放弃油彩,回到水墨宣纸,但不用笔墨方法而采用拓墨法和拼贴法———把刷染于皱纸、皱布上的墨色拓印到宣纸上,制造出类似树石肌理的效果,然后再加以拼贴。接着,他发现一种附有粗质纸筋的纸可以利用———画上墨再撕去纸筋,就形成类似自然肌理或书法飞白的效果,于是他请纸厂特制这种“刘国松纸”,在坚持拓墨法、拼贴的同时加上了“撕纸筋法”。这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多先用大笔挥写出有草书般动感的、粗壮的抽象笔线,然后经过撕纸筋、拓印乃至渲染处理,形成有似雪山、云雾般的意象。刘国松多才艺,能诗能文,他赋予这些抽象性作品以诗意的命名,如《连嶂起》《流动的山峰》《春梦无痕》《寒山雪霁》《春醒的零时零分》《升向白茫茫的未知》等等。这些又不失水墨韵味和诗意境界的抽象半抽象作品,给台湾画坛注入了虎虎生气。诗人余光中著文赞美说,这些作品“是水的感觉,云的感觉,风的感觉,有限对无限的向往,刹那对永恒的追求。”1964年,刘国松的“现代水墨”探索被美籍华裔艺术史家李铸晋教授发现,那时李铸晋先生在爱荷华大学教授亚洲艺术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他意识到以刘国松为代表的台、港画家的现代水墨探索,融会了中西古今,为东西方的艺术交流开辟了一个新途径。于是他就在美国策划了为期两年的“中国山水画的新传统”巡回展,展出刘国松、冯钟睿、庄喆、陈其宽、余承尧、王季迁六人的探索性作品。1966年,李铸晋又特别推荐刘国松获得洛克菲洛基本会的环球旅行奖金,使他得以用二年时间周游美国和全世界18个国家的90多个城市,对西方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走到哪里,都不停作画,欧美画廊开始找他签订合同,他的生活和地位也开始得到改变,同时期,他的一些探索现代艺术的同道也陆续移居欧美。这些都没有动摇他返回台湾的决心,因为他得到的认识是,他看到了艺术“民族性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