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些,怎么敢花上亿买唐卡?

时间:2017-09-13 08:44:07 | 来源:

资讯>艺市>

▌什么是唐卡

唐卡(Thangka)一词,藏文标准写法为,字面意思为“平坦、平展、广阔”等多层含义。但这并不是对唐卡这一艺术形式的定位解释,而只是赋予唐卡一种符号式的专用名词。

要说清唐卡的起源,并给唐卡下个简单的结论是件很难的事,唯一的方法,也是很笨拙的办法,就是用实物来说明。在尚未发掘出新的成果之前,我们对早期唐卡的认识只能凭借公元8世纪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的遗存及公元10~13世纪西夏黑水城的帛画、布画和阿里古格绘画为主,后期则是从明代至今来勾画出唐卡艺术从古至今的简要轮廓和基础依据。

  送子罗汉唐卡

在内容上,早期以纯宗教题材为主,后来逐步融入历史人物、传记故事及世俗题材。

在材质上,早期在布、麻、绢上以绘画为主,后来增加丝绸、锦缎甚至珠宝等多种形式与工艺来进行表现。

在形制上,早期多在上下以染色布料缝制装裱,后来逐渐复杂,成为画心四周镶锦缎边并带有天地杆和轴头的“标准样式”。

其实唐卡的标准形制只是后人的解读。唐卡被中外专家定为“可卷成一束”的“宗教卷轴画”,但这样便排除了类似灌顶、装藏的“扎嘎利”小画卡和流行于安多地区被称为“间唐”的柱间唐卡等不可卷、不带轴的宗教绘画,故对唐卡的定位尚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品种上,早期以“止唐”彩绘唐卡为主,后来发展为刺绣、贴花、堆绣、缂丝等多品种、多类别的唐卡。

在风格上,早期主要受天竺、尼婆罗、克什米尔等邻国影响,后期主要受中原汉地艺术影响,而明代以后开始逐渐形成西藏本土的艺术风格。

▌唐卡的产生

有关唐卡形成的藏文史料有两种常被人引用的版本:一是将唐卡的起源定为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其根据是五世达赖所著《释迦佛像·水晶宝镜》书中的一段话:“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了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在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看到了这幅女神像,将此作为装藏,放在神像里了。”在这里没有涉及绘画的材质、形制和“唐卡”这一词汇,即使记录属实,这幅绘画也只能被客观地视为“可移动的神像”。

  明代莲花生大师唐卡

二是关于“唐卡”一词最早的出现,来源于12世纪左右的藏文史籍《巴协》一书中对于8世纪中叶建造桑耶寺的记载:“所有塑像都与密乘所说相符。总共有塑像七十九尊,经部续部的传承画像十四部、柱子一千零二、大门三十六、小门四十二、大梯六、大钟八、大丝缎唐卡三……”书中所提到的“大丝缎唐卡”,为我们提供了“唐卡”这一专用词汇出现的最早的文字依据。虽然我们无法寻觅到这三幅大丝缎唐卡的真迹,但在吐蕃占领敦煌时期(761~848年),在敦煌藏经洞的遗存中所画在丝绢上的作品,尤其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836年由藏族画师白央参与绘制的《药师净土图》更得以实证。而在西夏黑水城出土的11世纪至13世纪的布画、绢画,从内容到形制已具有唐卡成熟的特质,特别是福特收藏的12世纪有藏文题记的《绿度母》唐卡,则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唐卡的标准样式,从而印证了《巴协》书中的文字记载,即在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期唐卡已经出现,与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的吐蕃帛画在时代上相符,到了公元12世纪已趋于成熟,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一个独立画种广为流传。

  观世音菩萨心性安息像唐卡

唐卡与国内外其他艺术(包括宗教绘画艺术)的最大的区别:一是在于它的独特内容,二是在于它所使用的特殊材料(包括藏纸、丝绢、锦缎和经特殊处理的布料),三是在于它特别的装裱形制。

藏学家谢继胜教授认为:“唐卡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并非来自印度,实际上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从汉唐至宋元的中原汉地卷轴画的形成演变过程相一致,发源于蕃汉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绘画的轨迹,由吐蕃旗幡画衍变而成。而从唐卡的装裱形制结合汉地卷轴画发展的历史来看,唐卡采用的装裱方法当属源于唐末、至宋宣和年间日臻完备的著名的书画装裱方式“宣和装”。但需要强调的是汉地的旗幡画、卷轴画只是带给唐卡形制的一种借鉴与影响,而在材料使用、工艺制作及表现手法上却存在很大差异,致使唐卡艺术在总体风格上不同于国内外任何画种而独树一帜。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