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近期作品的因素,除了历史和现实所赋予我们的複杂心理外,直接的灵感来源出自私人家藏的旧照片,以及中国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碳精素描画像”。我无法说清楚些经过精心修饰后的旧照片究竟触动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哪一根神经,它们使我浮想联翩,爱不释手。也许正因为处在今天的时代中这些旧照片已不仅仅给人某种怀旧心理的满足感,也许它们所呈现出的某种单纯直接而又充满了某种虚幻的视觉语言方式,验证了我对高深莫测的样式主义以及虚夸的浪漫主义的厌弃心理?同时,旧照片和碳精画像一类的图示语言,体现出我非常熟悉而又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其中包含著中国普通人长期以来所特有的某种审美追求,比如模糊个性而强调共性,含蓄,中性而又充满诗意的审美特性等等。
——张晓刚
张晓刚 (B.1958) 血缘——大家庭· 戴军帽的男青年 1999 年 布面油画
190 × 150 cm 估价: RMB 5,500,000 - 6,500,000
签名:张晓刚 Zhang Xiaogang 1999
张晓刚程度玉林路工作室
《戴军帽的男青年》创作于1999年,是该系列作品中罕见的大尺幅佳作。画面中,张晓刚将家庭照片的题材进行延伸,形成了独立的男子像肖。画中的年轻男子身著标志性的中山装,从他挺直的脖颈可以看出其依然维持了《血缘—大家庭》系列中常见的机械性坐姿。画中人物这种“刻意的端庄”姿势显示出了强烈的自我约束力,进而隐喻其在现实生活中屈从于各种规范、制度,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与热情,而这或许这就是使人物黯然,使人生褪色的原因。男子神情忧伤,目光斜视,虹膜与瞳孔漆黑一片,目光缥缈而略带惊恐,似乎若有所思,又似乎空无一物。通过这一艺术形象,艺术家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映射了整整一代人的人生窘境——每个人都背负著历史的包袱和精神的重担,一面小心谨慎地踽踽潜行,同时又无时无刻地陷入一种深刻的精神焦虑之中。
张晓刚 (B. 1958) 里和外4 号 2006 年 布面油画
170 × 330 cm 估价: RMB 4,500,000 - 6,500,000
签名:张晓刚 2006
出版:
《张晓刚》 Sara Hilden艺术博物馆 2007年版
《典藏中国当代艺术100 | 张晓刚——清醒于梦幻与现实之间》P124 现代出版社 2009年版
《张晓刚:困扰的记忆》 P96 Phaidon出版社 2015年版
展览:
2006年 家园 北京公社 / 北京
2007年 张晓刚个展 Sara Hilden 美术馆 / 坦佩雷 / 芬兰
有距离地去观察历史和现实,同时,去营造一个使我们的灵魂能够得以暂且栖身的“虚幻王国”。
——张晓刚
2006年张晓刚创作的《里和外4号》恰恰处于从标志性的“大家庭”序列向此后“历史风景”主题转型的关键节点。它不仅依旧承继著“大家庭”和“失忆与记忆”系列中图像的影像来源,也直接啓示出“绿牆”系列中的象徵化风景,而对于《里和外4号》的解读则有益于窥探张晓刚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心理反映。《里和外4号》可谓张晓刚“历史风景”题材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画中,张晓刚将极具年代感的人化公共景观以大尺幅的方式呈现而出,解放后代表性的横向桥梁,桥梁上随风摇曳飘扬的彩旗,远景与近景中以纯粹线条和简单晕染而形成的群山、微波荡漾的河水等视觉形象……这一切,都似乎能够在一瞬之间将我们拉回至那个对生活自足丰满,对劳动干劲十足,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景的集体主义时光中去。
对于张晓刚的“历史风景”题材,吕澎也曾在《忧鬱与伤感的精神史——张晓刚的艺术》一文中做出评述,“艺术家保留了历史的典型符号——红旗、大喇叭以及其他一些历史道具,他指望在自己重新描述的历史场景中唤起人们对于历史和历史问题的双重追忆和解析。艺术家当然不是提供理性的政治解答,他仅仅是将自己多年来对人生、历史以及人的精神性的思考继续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便对内心有所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