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新:伦敦艺术市场纵览时间

时间: 2016-11-23 23:08:23 | 来源: 艺术客 作者胡玥

首页> 资讯> 艺市

1995 年 Leslie Waddington 与 让·杜布菲 1988 年创作的《Clochepoche》

(图片来自 Camera Press ©️ Camera Press)

写在脱欧与弗里兹艺术周之后

轰轰烈烈的伦敦弗里兹周 (Frieze Week) 于10月19日落下帷幕。 纵然英国自7月以来即开始经历“多事之秋”,退欧、英镑大幅下跌、换届、好兄弟美国大选,等等一系列事件搞得艺术圈内外都人心惶惶,然而在一片看跌或不确定的声音中,艺术市场倒依旧维持了生机,且捷报频传:

10月6日,佳士得伦敦的三场大拍总计1.03亿美金:其中传奇艺术商、弗里兹艺术周最早的支持者之一 Leslie Waddington 专场获得了白手套佳绩,百分之百的销售率获得了3600多万的佳绩;战后与当代艺术夜场表现不俗,96%的拍品成功售出,斩获4352万美金;意大利当代专场总额2372万也实现了稳定增长。佳士得的老对手苏富比在本次伦敦艺术周中的表现以1.39亿美金的总成交额略胜一筹,其中10月15日的当代艺术夜场虽然只上拍了34件作品,销售总额却超过5000万美金。同日的意大利当代艺术专场也表现不俗,总成交额达到6253万美金——苏富比自1999年伊始推动意大利当代艺术这一专场,销售总成绩也在15年间增长8倍。

除了二级市场拍卖行的亮眼表现,弗里兹艺博会的展销情况也很乐观:美国艺术机构与藏家、中东以及亚洲藏家撑起全场。顶级画廊例如David Zwirner在第一天即向一家大型美国美术馆以100万美金出售了专注表现“黑人力量”(Black Power) 对抗种族固化概念的美籍黑人艺术家Kerry James Marshall的作品;豪斯与沃斯画廊 (Hauser & Wirth) 集结46位艺术家策划“艺术家的工作室”展销,所有作品都在一天内被抢购一空。

10月艺术周前对于销售的焦虑与超出预期的的销售成绩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政局/经济变化对艺术市场到底是否有影响?伦敦市场的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在哪? 本文将就这几方面做简要分析。

2014 年 11 月,王中军在香港苏富比以为 6200 万美元竞得梵高《雏菊与罂粟花》

(图片来自苏富比)

退欧与伦敦艺术产业

英国的艺术市场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并在包容开放的文化环境下持续发展。18世纪贵族没落中产新贵崛起,历史最悠久的拍卖行苏富比(Sotheby’s)与佳士得(Christie’s)在伦敦应运而生,为贵族家中流传的工艺品、绘画等创造了流通市场,贵族也得以通过此换取维持奢华生活的资金;19世纪将印象派大师们一手推向国际艺术舞台的传奇画商鲁埃尔 ( Paul Durand-Ruel)正是在伦敦结识了莫奈(Claude Monet)、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等,并在他位于伦敦新邦德街168号的画廊里举办了第一场印象派年展。20世纪的伦敦顶级画廊辈出,其中Charles Saatchi与他兄弟共建的萨奇画廊(Saatchi Gallery) ,以及白立方(White Cube)将“Young British Artists (YBA)”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顶峰。

从数据上来说,艺术市场也是英国的支柱产业,根据由文化经纪学者学者Clare McAndrew博士综合一级与二级市场的数据编写的最新TEFAF艺术市场报告,英国艺术市场表现稳定,占比21%;而中国地区的销售比例下降明显,下跌23个百分点至19%,一级市场仍需努力。除了欣欣向荣的艺术交易市场,伦敦的艺术产业也比较完善——它有最具活力及影响力的艺术家、专业的艺评人、一流的艺术院校、顶级博物馆、非盈利机构、艺术保险修复等,他们与艺术交易市场相辅相成,保证了整个艺术生态的健康运营。根据英国创意产业协会 (The Creative Industry Council CIC)的数据,艺术创意产业2015年整年为英国带来了270亿英镑的收益,相比2014年增长15%,为同期英国所有行业中增长最迅猛的版块。

封塔纳 《神的终结》,2470 万美金,苏富比 2016 年 10 月意大利战后当代艺术专场

(图片来自苏富比)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英国“脱欧”及其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对艺术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自然事关重大。自7月敲定脱欧,确定将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以来,英国央行行长 即指出英国经济大环境正经历应激性衰退 (economic post-traumatic stress) ,然而就10月份弗里兹艺术周来看, 虽然未来的艺术市场走向仍然无法确定,但英国的艺术市场所受影响不大,圈内资深评论人认为,基于以下原因,未来甚至还有再创辉煌的可能。

10月伦敦销售创佳绩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大概是英镑下跌,西方战后与当代艺术的估价又相对保守,是来自亚洲、中东客户扫货的好时机。展望未来,伦敦艺术圈还是将市场扩张的宝押在了解除“艺术家转授权”(Artist Resale Right, ARR)上。简单来说,ARR 规定对于当代以及过世70年之内的艺术家,每当他的一件作品通过中介如画廊、拍卖行售出,都要给艺术家继承人付一定数量,但总值不超过12500英镑的版税。ARR是欧盟让英国强行实施的政策,欧盟希望通过此政策,艺术家、其后代乃至艺术圈都可获益。英国政府从未同意这项政策,但是迫于压力自2006年开始对在世艺术家实施,2012年开始全面落实。从藏家角度来说,每购买现当代作品,都要在VAT、运费之上再加付ARR。对于艺术行业来说,对于每件作品(是否应该加收ARR)的审核、收款,包括对国际客户的解释,都增加了从业人员的行政负担。英国艺术市场联合会(British Art Market Federation, BAMF)主席Anthony Browne更指出,这项条款的实施违背了英国创建“国际化”艺术市场的初衷,使其无法与不实施ARR的国际艺术买卖中心纽约、香港、瑞士等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

伦敦弗里兹艺博会(图片来自伦敦弗里兹艺博会)

就目前的结果来看,艺术家及其后人所得利益无从得知,然而以64%的份额撑起欧洲艺术市场半壁江山的英国绝对损失惨重,根据2014年Clare McAndrew博士为BAMF撰写的报告《欧盟ARR政策实施评估与伦敦艺术市场》,英国战后与现当代艺术的销售份额在国际艺术市场的占比从2008年的35%跌至2013年的15%,在世艺术家销售份额则从2008年的37%跌至16%。虽然不能将销售份额的暴跌全部归咎于ARR的实施,然而ARR也确实难逃其责。

归根结底,由于欧盟其它国家的艺术市场与伦敦的差距过于悬殊(法国19%, 德国5%,意大利3%),欧盟在制定政策时自然会考虑大多数成员国的利益而忽视了伦敦在拓展艺术国际市场方面的需求。既然英国脱欧尘埃已定,艺术界期待英国政府可以根据本国经济特点取消ARR,并制定有利于艺术/文化生态、贸易的政策,为英国艺术市场的进一步扩张扫清障碍。

伦敦弗里兹艺博会(图片来自伦敦弗里兹艺博会)

伦敦艺术市场的特点与优势

从去年数据来看,艺术市场颓势出显——总交易额实现5年来首次下跌,从682亿美元跌至638亿美元;二级市场的交易总额也从2014年的179亿美元下降到去年的161亿美元。在一片跌势中,由于顶尖的货源质量、宽松的购买政策以及多元的买家,美国艺术市场惊人地保持了小幅增长;而自从中国藏家开始为纽约、伦敦市场做贡献后,中国艺术市场就开始持续缩小,直到去年总额下降23%,二级市场交易额下降27%。相比美国、中国的市场,英国的艺术市场还是相对稳定,涨落都在可预测范围之内,是令买家放心的市场。

成熟的艺术生态

艺术生态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绝非拍卖场上几个数字就可以一统概括。反之,拍卖的一连串数字之后是庞大长久的运营体系,体系越完善,对抗经济、买家变化的能力就越强,而伦敦的艺术生态正是一个成熟多元的稳定架构。

除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拍卖行包括佳士得、苏富比、菲利普、邦瀚斯等,伦敦还具有丰富的一级市场:比如当代英国艺术的有力推手白立方以及萨奇画廊、专注学术性的 Lisson 画廊、来自美国的顶级画廊高古轩及佩斯等,更有以弗里兹艺博会领衔的国际艺术平台。这些画廊与不同类别的艺术家都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以经纪人的角色为成熟艺术家拓展市场、为新兴艺术家打造“职场”之路。市场之外,伦敦有关注先锋艺术家的机构,例如白教堂美术馆 (WhiteChapel Gallery);有收藏殿堂级现当代作品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艺术馆,比如大英博物馆 (British Museum)与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这些艺术机构为各层面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通过策展人主持的多元特展帮助艺术家宣传理念、促进国际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也会在资金上给予艺术家一定的资助。有顶级的学术机构,如赫斯特以及一批YBA的母校伦敦大学金匠学院 (Goldsmith, University of London), 考陶尔德艺术学院 (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等,保证为有志成为艺术家的青年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艺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始于伦敦的《艺术新闻》、《金融时报》周末Georgina Adam的艺术市场评论至今都是藏家、艺术专业人士获取全球艺术信息的重要来源。

综上,伦敦的艺术生态为伦敦艺术市场(尤其现当代版块)提供了两个强有力的保障 —— 一个是顶尖且源源不断的艺术家作品(即货源),另外就是透明且相对公正的信息。而且这些都在伦敦战后与现当代艺术市场优秀的二级市场表现中得到了印证。

战后与现当代艺术的强健市场

战后与当代艺术以及现代艺术在近十年以猛烈的势头见长,作为艺术界的蓝筹股,在经济大环境低迷,其它版块拍卖均有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稳步的上升,而此版块最优秀的作品基本都集中在伦敦与纽约。

细究原因:比起多数已经安身在博物馆的古典大师作品来说,本版块的艺术品货源相对充足,在市场上还是可以淘到顶尖、重量级的作品;而相对于大部分亚洲当代艺术来说,西方现当代作品已经受到学者及国际博物馆的认可,购买风险小,是投资的好选择。比如摩尔 (Henry Moore)的《斜卧女体》 (Reclining Figure)就在6月的佳士得伦敦国王街《定义英国艺术》拍卖中以3310万美金的价格刷新了艺术家自己的拍卖纪录;封塔纳 (Lucio Fontana)《神的终结》在2015年苏富比伦敦拍出了2470万美元的高价,相比2012年艺术家在佳士得伦敦以170万美元卖出的相似概念作品,有了超过10倍以上的增长。

面对买家对战后及现当代版块的热情、多元的品味以及综合考虑目前的经济大环境,各大拍卖行一方面奉行“小而精”拍卖,专场只推30至40件精挑细选的拍品,另一方面专家在开发新货源上也下足了功夫,策略性地发掘更多现当代艺术家并推出专场拍卖。比如佳士得伦敦的《20世纪英国及爱尔兰艺术专拍》,经过几年日场小额拍卖的试水,在2011年11月首次推出夜场拍卖,创造斐然佳绩;苏富比伦敦自1999年开始推出意大利当代艺术专场,至今已经成功将以封塔纳、法布罗 (Luciano Fabro) 为代表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家推向国际;邦瀚斯在非洲当代艺术上占得先机,并在2011年创下销售总额1800万美元的销售成绩,由此斯特恩 (Irma Stern)、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等非洲当代艺术家进入了国际藏家的视野,奥菲力 (Chris Ofili) 更在今年成为拍场赢家。今年6月苏富比在伦敦设立非洲当代艺术部门,并请得邦瀚斯拍卖行元老汉娜奥莱瑞掌管部门,其后弗里兹艺博会上非洲当代艺术的火爆也印证了苏富比与邦瀚斯的市场预测。

国际化的买家群

在刚刚过去的10月弗里兹伦敦艺博会上,来苏富比伦敦消费的买家来自59个国家,到佳士得参与竞拍的人士也来自多达44个国家。西方顶级艺术家早已不是欧美藏家的专利,亚洲、中东、东欧俄罗斯的藏家也积极参与进了这一市场。

亚洲买家中,日本藏家对于印象派的热情在上世纪60年代就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日本藏家其实仍在持续购入这一版块的作品,但在竞拍上已经趋向保守,且新一代藏家的品味也在悄然转变——去年日本企业家前泽友作就在佳士得纽约春拍以9800万美竞得美国新艺术家代表、涂鸦艺术家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的作品《无题》。中东的主要大买家便是掌管卡塔尔博物馆的卡塔尔皇族、现任国王的妹妹Sheikha Al-Mayassa,Sheikh掌握多哈三家博物馆的购买权,并多次以上亿美元价格购得后印象派艺术作品。东欧俄罗斯的巨头则一直钟爱古典大师作品,今年上半年在佳士得伦敦创下5817万美金记录的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罗德与他的女儿们》即由俄罗斯大亨购得。

自2008年开始崛起并在2011年购买力到达顶峰的中国藏家一直受到国际艺术市场的关注。中国买家在2009年左右就开始留意西方艺术,并在近几年加大了购买力度。这一方面要归功于中国的艺术大环境日趋成熟,藏家通过博物馆展览,比如余德耀美术馆今年的“波普之上”以及龙美术馆的“她们”;艺博会,例如今年会与KAWS合作的ART021、双年展等渐渐认识、接受、进而购买西方艺术;另一方面中国藏家也积极走出国门,弗里兹艺博会、纽约军械库、巴塞尔艺博会等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与顶级画廊主、西方策展人、国际博物馆专业人士交流;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务实的中国藏家非常看重前面分析过的西方艺术价值稳中有升这一特点——尤其在股市低迷而中国本土当代艺术泡沫在逐渐消退的当下。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近几年来股市行情下行、汇率下跌,使得中国藏家需要购买保值功能强的艺术品与下滑的经济相对抗,而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西方战后与现代作品是最好的选择。中国藏家偏爱艺术史上最顶级的艺术家,比如藏家刘益谦购买英年早逝艺术家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的《侧卧的裸女》,王健林是毕加索 (Pablo Picasso)的常客,王中军是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粉丝。在今年10月的伦敦拍场上,新派风景画家多依格(Peter Doig)的《林间小屋》以1640万美金被中国藏家竞得,反战意味的战后艺术家基彭伯格 (Martin Kippenberger) 近几年也受到中国藏家的喜爱,10月他的组画《电影、广播、电视以及警局电话簿中的名人》以377万美金被中国藏家买得。除此之外,在伦敦拍场受到中国藏家欢迎的英国艺术家还包括英国雕塑大师摩尔,风头渐长的女性雕塑家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 以及肖像画家斯宾塞(Stanley Spencer),工业风景画家洛瑞(L.S Lawry)。

苏富比伦敦 BowieCollector 预展(图片来自苏富比)

伦敦艺术市场的新策略及展望

目前的拍卖行,急需新买家的加入——成熟的藏家因为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收藏体系,也已经购买了许多经典作品,艺术圈内人脉信息多,也鲜有在二级市场上出手——因此拍卖行在稳住这些老顾客的同时,目前面临的挑战是普及艺术概念,令更多有消费能力的人有购买艺术品的消费意识。也因此,纵观伦敦艺术市场的新策略,都是围绕 “吸引新买家”这一目的展开。

主题策展专场

2010年起,佳士得、苏富比、菲利普等不再刻板按照传统部门开卖,而更倾向于确定一个吸引人的主题,再将不同时期、媒体甚至类别的精选艺术品(通常在40件以下)并置,构造一个具有叙事性的空间。例如6月为庆贺佳士得250周年在伦敦举办的“定义英国艺术”专场拍,囊括了由古至今33位构造英国艺术的艺术家代表作,其中包括雷诺兹 (Joshua Reynolds)的贵族仕女、透纳 (J.W Turner)的浪漫主义风景、培根(Francis Bacon)的抽象派男性肖像、摩尔与赫普沃斯的极简雕塑、视幻艺术家赖莉 (Bridget Louise Riley)等,从多角度解读英国艺术的发展史。这场专拍获得9948万英镑的佳绩,有来自32个国家的藏家参与竞投。

这种颠覆传统的专场展览方式更似博物馆的一场策划展览,因此被称作主题策展专场 (Curated Sales)。以吸引老藏家“跨界购买”为目的,主题策展拍的优势也很明显,他梳理并挑明了不同艺术家/艺术作品之间联系,使得曾经只购买一类艺术品的藏家能够通过这种联系了解、并进一步喜爱其收藏范围之外的艺术家作品。同时,这种展览方式也为具有多元藏品又热衷于创建博物馆的藏家提供了展览思路 —— 为丰富他们的展览,他们也很有机会将展销的作品带回一件呢。

“粉丝”经济

苏富比今年的两场以波普文化明星为噱头的专拍搭乘“粉丝经济”的专车,走了非常聪明的一步棋。10月在香港的T.O.P专拍请到韩国K-Pop Big Bang 天团的人气偶像崔胜铉策展,成功吸引了80后年轻藏家/粉丝的眼光,28件拍品以1.36亿港币收官,算是小试牛刀。重头戏是伦敦11月即将举行的鲍伊 (David Bowie) 三场专拍Bowie/Collector——鲍伊是影响整个英国乃至欧洲70年代乐坛的摇滚乐手、人权斗士、行为艺术家,在BBC的一百大英人中排名29。崇拜者遍布全球,具有目前无与伦比的号召力与影响力。鲍伊的艺术收藏也极具先锋开创精神,350件作品分三次上拍,为首的现当代夜场涵盖了最炙手可热的现当代艺术家包括巴斯奎特、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赫斯特、摩尔等,估价比较保守,除巴斯奎特的一幅作品 (Air Power) 估价250万英镑起之外,其余拍品估价都在几十万英镑左右;次日的日拍包含具有实验性的现当代作品、非洲艺术家作品,以及顶级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估价鲜有过万(英镑);第三日是设计师索特萨斯 (Ettore Sottsass) 家居设计专场,作品鬼马机灵、出人意表、颜色鲜艳,估价多为几百至几千英镑而已。

纵观苏富比这三场鲍伊专拍,满足了一切鲍伊粉丝、挚友的需求——无论你是不是艺术收藏家,只要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都可以在这三场拍卖中挑得一件价格合适的可心之物,以物寄托对鲍伊的怀念。如果在这庞大的追随者群中,再能有10人左右由此走上艺术收藏的道路,成为苏富比的忠实客户,那苏富比这场艺术与波普文化结合的策略就绝对是既抒发了情怀、又提高了名气,还获利的绝妙之策。

根据佳士得与苏富比上半年的拍卖成绩报表,两家拍卖行都获得20%以上的新买家,大部分分布在纽约与伦敦。放眼将来,期待拥有几百年历史坚实基础的伦敦艺术市场在当下新兴文化的带领下焕发新的创意与生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