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市场

文化企业应抓住机遇构建新型盈利模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3-02 15:26:51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加速成长,并成为引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新生力量,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越发凸显。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本身也是对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认可。相关产业融合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政策导向。

新形势下文化企业发展走向

一是产品(服务)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目前,受传统文化理念、产业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化创意产品高度同质化,重表面形式轻内容内涵,重沿袭模仿轻特色创造,重追逐潮流轻开拓创新,重视设计研发轻视文化营销,表现出市场化文化精品匮乏、文化资源浪费、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能有效平衡等诸多问题。国家推动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突出绿色和节能环保导向,辅之以政府采购等相关政策,不仅为文化企业入场、转型、提升,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将有效地促进产业内部准入机制、外部淘汰机制等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在这种形势下,文化企业自身应积极加快产品服务结构优化,谋求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主动探索绿色、节能环保的“一次开发,多次利用”“多次开发、多次利用”等创新型盈利模式。

二是产品(服务)的小众化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从文化市场情况看,个性化、小众化需求,定制化需求愈发明显。一方面,小众市场是中小规模企业存在和适应市场环境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遭遇“瓶颈”危机,而小众市场和需求则提供了有效的转型和提升空间。小众化产品和服务往往具备较上乘的个人品位和稳定的个人喜好,“物以稀为贵”从而市场紧俏,在未来产业大融合的潮流中也必与“批量化、大规模”的产业模式一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围绕小众市场的产品序列,文化企业应不断提升现代化生产技术,准确定位目标对象的消费心理,同时又要把握其消费心理的变化,始终提高文化创意产品质量和文化服务粘性,吸引更多的体验者和消费者。

三是文化企业与其他重点行业的合作将逐步拓宽。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而创意经济正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所在。文化创意及相关行业与绝大多数实体行业都存在着密切关系,在先进制造业、旅游休闲业、建筑地产业、现代服务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前企业品牌树立、形象提升、产品营销等环节对文化创意的诉求持续走强,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企业切入金融投资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在提高制造业产品外观、结构、功能、流通环节的设计创新性,增强各领域企业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企业应根据自身特色提高核心业务能力,既要融文化创意理念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装饰设计等近邻行业中,又要适度延展业务和产业链条,优化业务结构,探索多样化的市场合作方式,构建较为成熟的文化商业系统。

四是文化创意企业将获得空前的政府政策和社会资本扶持。对于现阶段市场而言,中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庞大,是文化创意产业最为重要的市场主体,而轻资产、人力成本高、资金短缺是他们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新政策将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设计服务领域,放宽外资准入限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大幅优化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小微文化企业规模,提高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充分发挥中小微文化企业在活跃文化市场、激发产业活力、促进文化创新和增加社会就业、丰富文化供给这些方面的积极作用。借助社会资本,文化企业应加快提升文化、设计原创力,夯实企业创新基础,在研发平台建设、软硬件设施、创新人才引进和团队培育方面预先规划,未雨绸缪,以文化企业创意研发实力和品牌价值为核心,借助定向增资、私募债券等方式建立持续稳定且成本较低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流入,做大做强。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