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店、会所、俱乐部到商场、社区、家居,不知从何时起,艺术品已不再是“高富”阶层的专属,它正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改变无疑是令人欣喜的,因为这说明艺术品消费市场的“觉醒”,艺术品消费是收藏、投资的基础,当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甚至普通群众开始消费艺术品,正说明国内艺术品市场在真正走向成熟。
艺术品涌入大众消费领域
不久前,“I Can Pay”艺术节和“青年艺术100”相继在北京落下帷幕,两个艺术节均主打“消费得起”的青年艺术家原创作品,一方面为年轻的原创艺术从业者提供机会,一方面为艺术品进入大众消费领域推波助澜。可以看到,今年众多艺术品销售商、销售平台将定位放在“消费”二字上:今年6月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大方喊出“把艺术带回家”的口号,甚至为观众提供了“艺术样板间”;日前上线的亚马逊艺术品电商平台也将定位放在艺术品消费人群上;即将于今年11月举行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则在近日对外公布了本届主题——“让消费爱上艺术”。此外,一向走高端路线的艺术品拍卖公司也越来越“亲民”,今年春拍,多家拍卖公司打出“培养新藏家”的牌以拉拢市场,而从春拍反馈的结果来看,也是中低价位的拍品尤为受宠。
据一份2012年针对国内艺术消费人群的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艺术品消费领域,参与调查投票的人中,实际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占72.97%,10万元至100万元的占21.62%,100万元以上的占5.41%。在参与投票的人中,已经买过或者有计划购买艺术品的比例高达89.19%。显然,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人群已经成为艺术品消费的主力军。这项调查还显示,受访的大众一般会拿出收入的10%购买艺术品,这一比例占到67.57%,而愿意拿出收入30%以上购买艺术品的,仅占8.11%。
“艺术品市场在经历收藏、投资的发展阶段后,作为艺术品市场金字塔最底端的、支撑艺术品市场持久健康发展的艺术品消费市场正在兴起,这标志着艺术品消费时代正式到来。”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研究部总监马学东表示。“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消费分为对于艺术品原作的消费、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消费、对于艺术复制品的消费。一般来说,艺术原作消费在这3个层级中处于最高端,艺术复制品位居中端,艺术衍生品处于最低端。”马学东向记者介绍说,“与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不同,大部分消费艺术品的人仅仅出于对艺术的喜爱,希望用艺术来装点自己的生活,当然,也有个别人会期待自己买下的作品能够升值。”
“艺术品走入家庭是大势所趋,其实绘画、雕塑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在西方早已经成为中产阶级家庭装饰的主流,而在国内这一市场才刚刚兴起。”策展人季先生告诉记者。“艺术品装饰不仅能够美化室内环境、陶冶情操,还能显示出主人的艺术品位。此外,这也是培养藏家的重要一步。可以预见,未来艺术品将会成为富裕家庭不可缺少的资产组成部分。”
主客观因素刺激艺术品消费
对于近两年国内艺术品消费突出增长的原因,马学东分析认为,一是由于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二是人们对艺术品购买欲望的增强。“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1000美元至2000美元时,艺术品购买力开始启动,达到8000美元时,艺术品购买力将推动艺术品市场进入繁盛期。由人均收入提高带动的艺术品消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体现得尤为突出。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6100美元,同比2011年增长12.3%,其中,上海人均GDP约为10827美元,北京人均GDP约为10377美元。”马学东表示,根据去年青年艺术100的销售数据,4万元以下售出作品的比例高达69%,其中1万元至2万元、2万元至3万元的作品最受欢迎,售出作品的比例分别为20%、24%。“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对于年收入达到20万元的家庭来说,不带有任何投资、增值目的地购买艺术品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购买力提升的同时,人们对艺术品的购买欲望也在不断增强。在刚刚在北京结束的‘青年艺术100’上,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大家对艺术的热情,尤其是那些中产阶层,他们有自己喜欢的艺术风格,消费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此外,在成都等一些收藏基础比较好的二、三线城市,人们对艺术品的购买欲望也很强。”马学东对记者说。
“其实艺术品消费在国内也并非鲜新事,之所以在近两年兴起与高端艺术品市场的萎缩分不开。”季先生认为,“近两年,国内艺术品市场正处于‘挤泡沫’的状态,原来动辄拍个几千万元、上亿元的情形几不可见,但与此同时,人们消费艺术品的欲望却有增无减,于是在市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艺术资源走进中低端市场。在这种背景下,Hihey、Hi小店以及各种青年艺术节等面向艺术消费群体的新尝试不断涌现,并迅速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些艺术资源的集中呈现反过来又刺激人们进行艺术品消费。”
尽管艺术品消费的增长是业界所喜闻乐见的,但也有部分声音认为,一些主打“消费”的艺术品销售平台卖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而是适应市场口味的商品画,甚至有人担心这种“消费”的观念会给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不良影响。对此,马学东认为“不太可能”。“如果谈到影响,其实购买者才是被动的一方,他们在观赏作品之后寻找能打动自己的艺术表现。其实以‘青年艺术100’来说,参展的作品实际上还没有形成自己很明确的风格,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没有艺术价值,其中总有一部分参展作者未来会脱颖而出成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家。当然,这个比率是很低的,可能不到10%,而能够走得更远的可能还不到5%。”
艺术品消费市场大有可为
“人们买一件实用品,不会想到日后升值的问题,但是,买艺术品往往会纠结于日后是否升值。为什么不能花钱买艺术品,仅仅买一个享受呢?”针对国内艺术品买家的消费心理,批评家、艺术品专家王小箭曾表示,尽管很多艺术品买家抱有投资心态,但购买艺术品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其消费功能,即提供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对此,季先生也认同,“当下盛行的各种消费中,名车、名包、名表等奢侈品以及房产、金融产品占据了主流,然而这些消费品却不具备文化艺术内涵,呈现出一片很大的消费空白区,因此,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文化享受的艺术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可以说,当前艺术品消费市场仍是一片待开发的良田。”
“目前来看,艺术原作与大部分消费者仍有一定的距离,未来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发展空间会集中在艺术复制品与艺术衍生品的消费上。”马学东认为中低价艺术品复制品、衍生品市场的开发是艺术品进入大众消费的关键。据文化部日前发布的《2012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去年我国艺术授权品、艺术复制品、艺术衍生品交易总额为180亿元。然而据欧洲艺术基金会报告测算,今年中国内地的艺术衍生品市场潜力在300亿美元以上。 马学东表示,目前国内艺术品消费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来源于艺术品消费的产品供给方,目前艺术品消费人群增长很快,但是艺术消费品的供给仍显单调,创意独特能够吸引人的艺术消费品较少,无法满足消费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外,部分艺术消费品定价过高,因为艺术品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水平整体依然不高。“如果艺术消费品的供给方不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不根据目前国内艺术品消费人群的购买特点和能够接受的价格水平合理地定价,那么就会出现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只有具备了好的创意、定价合理的艺术消费品才能吸引到消费者进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