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春秋大拍弊端多 应让小拍成主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5-27 10:10:19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反方——

知名收藏家 颜明:

小拍成主流会让收藏地摊化

为什么要办春秋大拍?集中的优势在于整合资源。一次大拍,买家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赶来,来一趟不容易,几家拍卖行集中办预展、开拍,买家可以一一看过,看上的就参加拍卖,或者委托别人代拍,很方便。要是每月拍、每周拍,买家天天奔波在路上,成“空中飞人”,不仅成本高,人也累坏了。

春秋大拍可以说是全球通行模式,像美国是每年3月和9月有亚洲艺术节,香港则是4月或5月春拍,10月或11月秋拍,内地则是5月或6月春拍,11月或12月秋拍。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对买家卖家而言,都提供了方便。

所谓“定期小拍模式值得推广”,我绝对无法苟同。很多小拍拍的是什么?地摊货!中国目前有几百家上千家拍卖公司,大多是乌合之众,乱七八糟,他们办不起大拍只能做小拍,拍品无保证,知假拍假层出不穷。这样的拍卖多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档次就会拉下来,收藏将变得毫无价值。

在我看来,收藏可以分为三类:具有人文情怀的收藏、投资型收藏和消费型收藏。事实上,艺术品市场恰恰应该鼓励具有真正人文情怀的收藏。当下,正是因为大部分藏家都奔着投资或消费型收藏而来,所以市场太浮躁、太低俗。艺术品本身就是奢侈品,并不适合“消费”。乱买一通,乱扔一气,对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无法起到梳理保护的作用。全国收藏大军号称几千万,但有什么用呢?老百姓的收藏,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要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拍卖方面却要以地摊货做主流,让下里巴人唱主角,非常不妥当。一场拍卖,主要的营业额就是靠几件“大东西”撑起来的,肯定要以高端为主,低端为辅。拍几万元的东西,把拍卖公司累坏了也赚不了钱。

说到底,中国的拍卖不应该小拍化,而是百分之六七十的拍卖行应该关门。大的拍卖行越来越强,走的道路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规范,市场才健康。国外的拍卖行就是这样,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只有两三家“超级大鳄”,小公司是为了解决普通百姓家里的旧货废品服务的,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北京隆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建业:

小拍信誉不高不可靠

在我看来,如果将春秋大拍进行改革,变成以定期小拍为主的拍卖模式,那么,中国的整个艺术品市场只会萎缩,不可能繁荣起来。因为是高端拍卖、高级藏家在主导和引领着中国的拍卖市场,没有了这样的支撑,艺术品市场就是一盘散沙。

其实,春秋大拍可谓国际惯例。在国外,由于拍卖公司面向的都是真正热爱艺术品的收藏家,实力雄厚,眼光也好,一年只做一次到两次拍卖,主要为他们服务。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则成了全民参与,不是有统计称中国的收藏“大军”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吗?老百姓孜孜以求,各种小拍卖行也就应运而生,出现四季拍卖和小型拍卖。但小拍充其量就是入门级,基本为无底价上拍,不保真也不保退,要是到手的是赝品,买家只能认命,钱是找不回来了。因此小拍的信誉度不高,可靠性不强,如果高端的艺术品出现在这样的拍卖场上,对其流传和保护,无疑是灾难。

春秋大拍的成本高是必然的。因为要征集高端拍品,难度相当大。好东西大藏家总是惜售,在民间的,又需要好眼力才能发掘。所以,对于大拍上的拍品,拍卖行在鉴定方面也会很认真,本着对买家负责任、对拍卖行信誉负责任的态度去把好关,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多,成本自然高涨。但对买家而言,假货一钱不值,买对了才最重要。

中立方——

华艺国际副总裁 王野夫:

大拍是根基 小拍是推广

我们一年做四场拍卖,既有春秋大拍,也有“华艺淘珍”。大拍是拍卖公司生存的根基,小拍则是推广艺术收藏、培育市场的需要,两者不必绝对对立,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我们都知道,收藏艺术品是有门槛的。像房地产之类的,只要你在城市里生活,凭自己的经验和对商业规则的基本了解,多数时候都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譬如在一个城市生活,哪个地段的房子价格高,你心里有数。但要进入艺术品市场,需要一个学习过程,需要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你可能在其他领域很成功,但未必能在这个领域里看得够准。上世纪90年代涉足艺术品行业的人,很多都壮怀激烈地“牺牲”了,最主要原因就在于自认为很懂,实际上不太懂。这些“倒下”的前辈们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分享艺术品市场,又不至于冒太大风险,在体验和关注当中逐渐进步,我们设立了一年两次的“淘珍”专场。为什么用这个“淘”字?表明我们所挑选的拍品类别多、数量多,初级买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有效选择,从中练眼。

无疑,春秋大拍是拍卖公司的主要生存来源。我们是艺术品中介机构,靠佣金生存,没有一定的拍卖额,就不足以支持公司运营。大拍中,15%~20%的拍品价值占了总值的80%。而我们做“淘珍”,所用的资源,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跟大拍基本是相同的,但就算把整场的东西都拍出去,收益也难望大拍的项背,可能也就是大拍的零头。就收支而言,能打平已经很好,多数情况下是要亏损的。在征集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哪些是上大拍的,哪些是上“淘珍”的,但在把关上,其严格认真程度并无二致。我们很清楚,这是在为市场培育未来的“大买家”,一些人现在进的是“淘珍”,过些年可能就到大拍上去举牌,我们终将是受益者,不会砸自己的招牌。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