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董梦阳:走吧,一起去“消费”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5-15 12:52:05 |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从1993年开始,作为中国第一批做艺术博览会(下称“艺博会”)的策展人,董梦阳见证了中国艺博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和努力之后,他终于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消费”艺术,让艺术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锁在保险柜里的“保值金条”。

“这才是一个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而不是那些拍卖场上频频爆出的天价。”董梦阳说。

艺术终于“亲民”了

4月30日晚7点,因为正值五一小长假,北京的路面交通在通常的“晚高峰”时段出现了难得的畅通。但此时东三环边的农业展览馆外却排起来了长长的车队,偌大的展馆停车区已经被码放得水泄不通。

“现在爱艺术的人还真是多呀!”一位参展商对记者说。4月30日—5月3日,亚洲最大的艺博会——“ArtBeijing·艺术北京2013”正在这里举行,今年已是第八届。

“今年的‘艺术北京’展出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全球176家机构共展出作品约2340件;其中进口作品770件,同比增长141%。可以说‘艺术北京’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告诉记者。

根据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AMRC)公布的统计数据,为期4天的2013“艺术北京”共吸引观众达6万人次,参展作品成交量超过700件,成交率约为30%;95%的参展机构都有成交,大量成交作品均价在5万元至15万元这个比较亲民的区间之内;成交价最高的是一件赵无极的作品,成交价超过了 400万元……

“以前‘艺术北京’的成交情况更像一个倒金字塔形的分布,成交作品数量不多,但会有几件特别贵的作品;而今年却是一个棒槌形,这说明艺术消费市场的格局更加成熟。”董梦阳说。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