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中国艺市失去“世界第一”之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5-15 11:33:52 | 文章来源: 融资中国

仿佛时下的北京城,中国艺术品市场春寒料峭。自2003年以来,它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终在2012末日之年遭遇“寒冬”。报告公诸于世后,一时间业内外无数“爱国志士”为失去了的“世界第一”宝座长吁短叹、心痛反复。

3月中旬,据Art Economics (受TEFAF\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主办方委托)发布的最新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2年全球艺术品和古董市场萎缩7%至430亿欧元;其中,中国占比25%(106亿欧元)退居世界第二,美国33%重回榜首,英国23%落座季军。

仿佛时下的北京城,中国艺术品市场春寒料峭。自2003年以来,它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终在2012末日之年遭遇“寒冬”。报告公诸于世后,一时间业内外无数“爱国志士”为失去了的“世界第一”宝座长吁短叹、心痛反复。

“接力”乏人

中国艺术品市场短短几十年,却走过了很多国家上百年的成长之路。其之所以出现前几年的“辉煌”,除却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良好发展态势之外,投资投机性需求的膨胀恐怕是最不能忽视的因素。

西方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根本因素是其悠久的艺术品收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现艺术品新人和新作,开拓新的市场和买家,以源源不断的新资源满足来自世界各地藏家的需求。

中国艺术品市场以投资投机为目的的购买行为远远超过了对文化和收藏本身的关注。一般来说,宏观经济变化1年左右后才会在艺术品市场有所反映。中国艺术品市场事实却是:宏观经济稍有风吹草动仅半年左右艺术品价格即大面积明显回落。

暂且不论所谓的“世界第一”究竟主观或“无意”地掺杂了几多水分,但就中国艺术品市场2010年、2011年“两冠”以来众皆狂癫的乱象来看,可以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曾经登上巅峰吗?抑或只是一场一蹴而就的跟风式狂欢?

在中国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事业部副总裁李文先生看来,2012年艺术品价格冰冷的原因就是“接力棒传不下去了”。

在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等表现冷清的同时,二级市场拍卖公司业绩连连暴走。正是漏洞频现的拍卖行业撑起了艺术品市场的万里晴空。藏家、富二代、机构投资者纷纷涌入,一时间艺术品市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挥动手中的钞票,怀揣着暴富梦演绎了一场场击鼓传花式的“资本接力”游戏。

当投资者天价拍得藏品却发现无法找到下家甚至被鉴定为假货时,暴富梦瞬间破灭甚至倾家荡产,市场随之繁荣不再。大家看到了太多一夜暴富的场景,却忽略了艺术品市场的周期性,即高潮低潮杂陈其间;忽略了拍卖行业本身较之海外的种种残缺;忽略了绝大多数艺术神话背后他人所付出的十年乃至几十年的心血与努力。

不过,李文乐观的表示,也正是经历过这一轮的宣传、炒作与喧嚣,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走向成熟。“其标志便是投资者不再轻易一掷千金,开始找专家把脉”李文说,“投机的人少了,欣赏的人多了,收藏的人多了,艺术品基金也崭露头角。”

“投资”新方向

艺术经济学认为,艺术品的价格增长是有其规律性的。以中国市场为例,平均年化20%至30%的涨幅可能最为适宜。这也应该是收藏家、投资人、经纪人和艺术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现时的艺术品市场环境之下,艺术家本人或者必须具备营销自身与作品的能力。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同时就是一位营销大师。他的成功秘诀在于,注重营销的同时更加专注于创作本身和对自己内心的提炼。

但如果一位画家,主动或被动地把自己的润格炒得太高,无异于害人害己。2003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诸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北京某著名画家为例,虚高的价格脱离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作品本身的艺术文化价值,致使画家本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心态浮躁无法专注于创作;购买者往往在付出了并不对等巨额金钱之后一旦“悔悟”,随即开始变本加厉寻找下家。

再以当代艺术为例,在推广与营销方面保持与世界市场亦步亦趋的同时,创作上却始终处于模仿的层面,缺乏创造并无法达及观众的内心。这也导致几位被奉为“天才”的国内艺术家在大陆范围内广受赞誉的同时,无法得到国际市场的深度认可。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懊恼的事情,比张艺谋的电影屡屡止步于好莱坞更甚一层。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了数年的发展、调整与自我完善之后,如果有投资者仍然寄望于在这里掘到整桶金子的话。李文帮忙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坦途。他说:“新方向就是去培育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大量收藏他的好作品。这就像创投领域的VC,前景光明但须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无容置疑的是,走通这条道路,依然必须投资者本人熟悉艺术、热爱艺术并以收藏为乐。惟此,才能帮助一心一意地跋涉于艰难艺术创作之路的年轻艺术家健康成长,同时自己也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国内艺术界一个普遍现象是:艺术家的成名是非常不易的,在世即成名者更属凤毛麟角。吴冠中、黄永玉、范曾、何家英等几位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让人振奋的是,国内艺术品市场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渐渐浮出水面:45岁左右的国画家,只要真正具备了艺术创作的真功夫并长年专注于此,几轮的推广营销之后投资者几乎无一例外的顺利“退出”。我们暂且称之为中国书画家的“45岁现象”吧。

展望2013

4月的北京,春意渐浓。谈及2013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李文语调铿锵坚定。他认为目前最需要做的3个工作如下:

首先就是鼓励包括家族企业在内的企业机构进入艺术品市场,同时鼓励培育艺术家。

显然,无论是国内国外,企业收藏都是艺术品收藏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我国的企业收藏仅仅处于初始阶段。或许,民营企业第二代新生势力的崛起恰恰为业内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契机。当然,企业艺术品收藏必须注意用“闲钱”来完成,如果占用企业的发展资金则大可不必。同时,企业收藏必须体现人文情怀、提高企业文化内涵。如果企业的收藏就是为了升值后获利则有违初衷。

至于艺术家的培育,则需要我们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好的环境、更完善的交易、收藏规则。毕竟,我国艺术人才还是很有天分的。

二是培养监管体系完善的、在专业性、成熟度及管理能力方面过得硬的机构投资人,引进艺术品基金。

最后就是大力发展艺术衍生品市场,解决好版权登记问题。以文交所为例:去年以来颓势明显的文交所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它们可以尝试拓展交易范围,在解决好登记制度、建立艺术品档案的基础上引进版权交易业务。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正是推动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一种有益尝试。再比如名家名画的印刷品,动辄天价的名作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但大家又确实喜欢怎么办?画家本人签名发售名画印刷品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印刷品几乎和原作真假难辨,满足了作品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甚至还能实现投资升值。据了解,吴冠中签名的他本人的画作印刷品就实现年均上涨50%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