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战略定位,加强管理运营
与国外许多优秀的博物馆相比,我国博物馆还需要在战略和运营层面上下大力气。叶珺认为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战略定位,世界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及艺术作品的展示基地,同时也是教育文化基地,而中国的博物馆只在需要的情况下偶尔才举办这类活动,而且尚未形成机制,功能定位较为单一。我国博物馆应该与地方政府合作,找到创新方案,提升博物馆的多元化价值,这样才能实现博物馆建设和运营的经济与社会目标。
其次是展览内容的管理与组织。从战略角度来看,缺乏“内容定位”就像是缺乏“特色”,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成败。要想在内容管理和组织上出彩,人力资源因素不能忽视。国外的先进博物馆拥有自己的“智库”,这些专家、职业人士会经常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市场和技术趋势、行业发展和新闻等。中国的博物馆“智库”通常只局限于相关的监管委员会和政府部门,视角及资讯的收集都不够多元化。
第三,中国的博物馆大多数是国有的,博物馆并没有动力去主动拓展与有效利用资源——这是中国博物馆的特殊性,用好了也能成为优势。近几年,一些博物馆与专业第三方合作,举办展览,取得一些成功,但是与建立完善的第三方合作体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也正因为其体制机制问题,导致中国的博物馆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博物馆的品牌定位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美学和社会等不同层面属性的有机结合体。史密森尼学会、卢浮宫和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运营,都依靠着立体性营销战略所树立的强大品牌。相比之下,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博物馆品牌。
人才短板与教育体制有关
此外,目前我国博物馆还存在一个短板——专业人才匮乏。叶珺认为,博物馆人才的缺乏,跟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分不开。国外会有一些高等职业学院,他们非常注重通才教育,而且是直接面向社会职业缺口的。我国的博物馆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于社会需求,博物馆工作虽然体面但是薪水却偏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会认为,获得的回报与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对等。在这一点上要想突破,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首先从理念上要更正,专业知识并不只来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而且也来自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外部人士,包括研究员、教授、拍卖商、艺术记者、专业服务提供商以及地产开发商。由这些人员组成的“运营专家委员会”对博物馆的成功至关重要:不仅在学术上,更在专业化的管理和运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