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艺术品市场的寒冬期,有些朋友对此颇为不满并且不断抱怨。其实他们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时候,至少都在2009年以后。2005~2009年艺术品第一次进入上升期时他们并没有赶上,等到他们相信专家的推荐,并且愿意入市的时候,市场已经迎来第二波行情了。
虽然是“第二波”,他们进入也很是谨慎,购买了一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但在2012年时,这件“好事”却引发出令人尴尬的场面——他们很少提及价格涨了的作品,提的话也是质疑为什么价格只涨了一倍,对于价格没涨的,他们更是不满:“作品卖给我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加收15%的佣金?”对他们来说,艺术经纪人和画廊经纪机构不应该从他们身上赚钱,否则就是“不够朋友”。
这些事情给我带来很大的阻力。如果买家没有主动被艺术所吸引,或者他们受到的艺术教育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们意欲培养收藏家群体的话,很可能反而会出现负面的回应。所以我打定主意了,以后只培养收藏者和消费者,至于投机者和投资者,我不想陪他们“玩”了。
大多数收藏者对艺术市场的价格体系并未认可和接受。譬如他们外出吃饭的时候,可以承受昂贵的餐饮费用,因为他们认为昂贵是合理的,要考虑经营者投入的成本以及其他的“附加值”。但对于艺术品他们为何却不如此估算呢?画廊机构在经营上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投入成本和大量的劳动。
其次,投资者既然已经将艺术品视为投资品,那为何却无法接受风险而只能接受盈利?这些投资者中,不少在其他投资领域也有亏损,他们对此视为正常,独独对艺术品“另眼相看”。
而外国的收藏者也好,投资者、投机者也好,购买艺术品并不如我们的买家那样,买下作品后也不带走,或者存放在仓库里,他们会将其展示,享受艺术品除了增值之外的其他功能,譬如装饰、美育、娱乐、疗伤,或者成为与他人交锋、交谈的媒介。中国买家却非要选择能增值的艺术品,过高预期了艺术品的价值含量。
我们的收藏群体一天不改变这种心理,市场就一天无法达到成熟。除了市场培育方面,我们还需要真正的艺术家的作品,并且有稳定发展的市场行情,这就要求对市场进行理性、清醒的梳理。现在,由于泡沫破裂,艺术品市场的盘整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这也正好给了艺术圈做基础工作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