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律海明:2013古瓷市场将回暖 宋瓷极具收藏价值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23 08:38:23 | 文章来源: 中国文物网

古瓷器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化、艺术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道厚重恢弘的文化长廊,对于古瓷器收藏价值的正确定位也是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在当下热气腾腾的瓷器收藏市场,人们兴奋于拍卖行不断被刷新的记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古瓷器的文物、文化和收藏价值,近些年古瓷器市场可谓门庭若市。

艺术品拍卖市场将回暖

2012年的秋拍延续了春拍市场的萎靡,中国古玩艺术品行情继续下探,古瓷器板块亦未能独善其身。北京收藏家协会瓷器组主任律海明认为,古玩艺术品市场低迷主要受政策限制、市场混乱和鉴定缺乏标准的影响,特别是王刚《天下收藏》砸宝事件对古瓷器市场乃至整个古玩艺术品市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再加之近些年市场的炒作现象过于严重,使得很多古玩艺术品的市场价格超出了本身的价值,致使大量不懂艺术品的“藏家”蜂拥而至,与一些唯利是图的机构一起趁机哄抬古玩艺术品价格,导致整个古玩艺术品市场失去理性,而近两年市场整体的低迷表现恰恰逐步的将古玩艺术品市场拉到相对正常的轨道上来,而且一降到底。

律海明认为,纵观2012年秋拍市场,不仅仅是古瓷器市场,各版块古玩艺术品基本上都已经触底,在2013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复苏,收藏群体的规范与理性,古玩艺术品市场行情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律海明认为,随着收藏群体不断的理性化、知识化和系统化,原本那些为了追逐暴利而进入市场的人会逐渐消失,市场将会更加有序。

2012年发生了许多与“眼学”鉴定相关的大事件,鉴定专家到底靠不靠得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质疑,业界普遍认为,这也是2012年市场低迷的原因之一,收藏爱好者们对掌握着自己心爱的藏品生死的人不再信任。律海明认为,2013年业界的鉴定需要专业化、规范化和责任化,传统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方法完全依靠鉴定专家个人的经验、眼力、见识作为依据的主观判断,必然掺杂着个人的喜好和阅历等问题,科学检测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此,律海明认为无论是传统的鉴定方法还是科学鉴定,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传统的鉴定方法便利,能够通过专家的讲解全面的对文物进行了解,但不确定性大。科学鉴定方法准确率更高,费用更低廉,但是反映文物的特性过于单一。因此律海明提出未来文物鉴定将趋于“人证”与“物证”的结合的鉴定方法。他认为,“鉴定的进一步规范将会极大的鼓舞收藏爱好者,民间并不缺少精品,只是大家认为2012年不适合出手而已。一旦有一部分精品进入市场,那么市场必将再次搞活。”

律海明认为,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文物最具代表性。然而我们国家的文物却无法流通,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阻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他说:“近几天在北京地区与一些企业家座谈,我发现很多企业家经过了2011、12年的风霜之后,已经开始真正的关注艺术品市场的运作、藏品的传承和文物的流通问题。”律海明认为,近两年文物市场的低迷现象的根结在于文物无法正常流通,这也致使了很多拍卖公司拍卖的文物无法追踪其真实性,外界对于拍卖现场的文物到底是真拍还是假拍根本无从知晓。

律海明举例说;“就瓷器而言,在民国以前瓷器被作为财富储存起来,比如旧时皇上赏赐瓷器给臣子和后宫,实际上就是一来作为摆设,二来作为财富。《清宫档案》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雍正下旨让唐瑛烧制一件瓷瓶以备急用。这充分说明了艺术品在当时的受重视程度,而在当下我国能够与其他国家财富储备相抗衡的也就是这些文物了。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贵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传承、发扬,使之成为祖国强大的一部分呢?这是我的意见。”律海明告诉记者,他认为文物的流通并非卖国,就宋瓷而言,同一件宋瓷的价格在国内拍卖只能够达到在国外拍卖的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致使大量宋瓷流失海外。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宋瓷不可以拍卖和流通这一规定,律海明表示质疑,他认为,宋瓷之所以大量流失海外和这一规定有直接关系。他说:“原本我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时是为了保护文物,但是现在看来这一规定非但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反而在客观上刺激了文物的外流。试想,如果像宋瓷这样的文物能够在国内比较宽松的流通,谁还会铤而走险将自己的东西运往国外呢?我们的法律太滞后了,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完善法律法规。”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