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一个惜售卖家的等待:从拍场转移到画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18 10:05:45 | 文章来源: 成都商报

2012年中国艺术品秋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比起2011年同期,成交额“腰斩”近一半。成都商报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对于2012秋拍的这一结果,无论是拍卖公司、专业媒体或是藏家,都不约而同地将最大一个因素归结为“卖家惜售”。经过多日寻觅,一位多年在拍卖场上买卖艺术品的藏家刘女士给成都商报记者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刘女士是北京藏家,她还有一个身份是画廊经营者,在她的收藏中,有吴冠中、方力钧、曾梵志等诸多近代名家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她不仅与艺术家关系较好,她与拍卖公司也有合作。2012年秋拍,她并没有送拍太多东西,“我觉得市场不好啊,而且好多东西也不想拿出去拍。”具体的数量,她不方便说道,但与往年相比,“很少,少多了。”

没有拿很多东西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她手上的艺术品有的比较大、比较重,而更重要的是,在2011年秋拍场上,她就已经察觉了这个市场的大体走势。接下来,从2012年的春拍一直到秋拍,她认为每一季的市场情况越来越不好,最主要是当代艺术这一块,所以她拿去上拍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刘女士说,2012年她画廊的状况“还可以”,这也让她将一些注意力从拍卖场转移了出来。

谈到接下来的一两年,刘女士表示依然没有打算拿太多的东西上拍,也许对她而言,“等待”和“观察”这两个词的准确性要大于“观望”,这也是由于她自己在做艺术机构的原因,“我们在拍卖场上买东西比较多,因为做画廊,跟艺术家合作也比较好,拍卖不是我们唯一的途径。”但是她也明确表示,可能未来两年,自己也不会拿东西出来拍。

身为圈中人,刘女士身边不乏专业的藏家,大体上,她还是感觉到明显的“惜买惜卖”,但并非每个人都在“惜售”,“你看拍卖场上的作品就知道了,还是有很多好的作品,有的也创了艺术家的价格纪录。”她总结道,每个人的心态不一样,而每一件作品对艺术史和市场的影响也不一样。谈及她对市场的提前预判,刘女士说,这是根据她个人多年的一些经验和对海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而每一个时期都有着每一个时期的特点,每个人也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和判断。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