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成为亚洲艺术中心
而这种魅力不仅仅局限在对拍卖行的吸引,去年的香港可谓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吸金石”。高古轩将首间亚洲区画廊置入中环,白立方紧跟其后将香港设为首家海外分部,香港艺博会第一次在巴塞尔控股后正式举办……这些动作都使内地相关产业纷纷感到巨大压力。
日前,上海当代双年展策展人邱志杰在对比内地与香港时,更直言:“如果政府不改变税收制度,上海当代早点关门,艺术北京也一样。”“香港的优势太大了。”
30年前,香港只有几家画廊。其中只有两家画廊存留至今,它们主要关注的领域仅限于当代艺术。成立于1981年的艺倡画廊,由香港前任特首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创立。她引进中国现代艺术大师,包括赵无极、朱德群和高行健等。这些居留海外的艺术家被称为“失落的一代”,如今,他们已经是市场巨星。而成立于1983年的汉雅轩,则几乎独力将当代中国艺术介绍到西方。
千禧年后,画廊在香港开花频繁。2004年,当地出现第一批经营形态各异的连锁画廊。这些画廊的进入同时为香港带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作品。其中,好些画廊更将焦点定在受到次文化影响的艺术创作上,形成多元共生的艺术生态。
今天,在香港有着逾80家画廊,几乎都扎堆于“寸金寸土”的中环。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上世纪初到香港来的外国人都居住在中环以上的这一片半山区,而把握经济命脉的商业公司和政府主要建筑则集中在邻近的中环。为了瞄准外国人的猎奇心态,原居民就开始在附近变卖玉器和古董,因而形成了之后卖书画、开画廊的传统。时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于集聚效应,多元化的外资画廊也进驻于此。
虽然,高昂的租金成本日益成为香港画廊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但其国际贸易自由港的经济模式,与廉洁的法治,使得香港依然受到国际艺术市场的青睐。苏富比和佳士得这些国际拍卖公司已经以香港为基地,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买下香港艺术博览会的一大部分股份。有分析认为,香港未来注定成为亚洲至关紧要的艺术中心。
另一方面,相比起艺术资本的自由生长,香港长期以来缺乏美术馆和非营利的独立艺术机构。近年,香港政府也正在致力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2017年开幕的西九龙文化区的“M+”当代艺术馆即将弥补这一空白。同时,荷李活道上的中区警署也将得到活化,更新为一个艺术中心。它涵盖16栋建筑和额外1600 平方米的展览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