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探讨当代人类心灵——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16 14:26:0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出生于1964年,因此曾氏的艺术创作展现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反映令人震撼的深层社会现实。1993年艺术家曾梵志从武汉迁到北京,现代化的步伐在这中国首都更是势如破竹。曾梵志站在这种体验的前线,他将坦率的情感投射于画作中,深入观者思想,预视中国人必要经历的精神压力。曾梵志在1990年代中期的「面具系列」是其代表作,通过人物绘画揭示了人类在群体生活中,内心对真实的质疑,充分表现现代城市生活的疏离冷漠、孤立无援,而这正是他早期到现在的创作核心。

以宏观角度来回顾中国70至90年代,20年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历经文化开放、经济和市场全球化。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状态变化,也许比这些翻天覆地的社会经济变化,来得更复杂,来得更深入。这种既复杂又隐藏的心理和生存状态,成为了60年代出生的中国艺术家群相当特殊的时代记号。

曾梵志从最初描绘肉体创伤,充满痛苦的医院场景,转化成面具系列中刻意修饰、色彩艳丽的想象布景。这个场景的转移,也是大多城市人的内心的转变。人们面对疏离冷漠的社会关系,内心自然地产生了伤痛的反应,其后经历挣扎,继而试图改变现状,最后一步一步发现所要拚命追求那个无私、和谐的社会,只不过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是对理想的乌托邦境界的演绎。艺术家极具前瞻性地提出,经济急速起飞的新中国表面看来好像给予人民无限的盼望,可是这份盼望或许只是美丽世界的假想。面具系列彷佛是一个梦幻的水晶球,把现实过滤,选择性地留下人们想要看见的东西。在曾梵志眼中,这个美丽的景象下却埋藏了人类的虚伪、空虚和心灵的痛苦。

曾梵志对人的心理状况的表现和世界艺术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过滤,继而转化成创作灵感。传统西方艺术肖像作品着重人物表情的刻画,可是曾梵志却把人的脸隐藏在修饰过的面具下。「面具」成为一个代码,一个符号,代表了艺术家对人类生存的审视和反思,象征着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揭示人性深处的虚伪和内心的懦弱。面具系列是曾梵志成名代表,主角均置身彷如戏剧舞台的场景,即使是一望无际的天空(《飞翔》),浩瀚无边的海滩(《面具系列》),都刻意修饰,甚至涂上艳丽又不真实的颜色。曾梵志创作的人物就在这「虚假」的背景下,戴着面具看似从容地演戏。作于2000年的《飞翔》中,遍野绽放的鲜花,晴空万里的蓝天背景,充满强烈的戏剧张力,可是过度的修饰同时令人感到矫揉造作。两架喷射机划空而过,象征一飞冲天的光明前途。可是,谁人会思考人物面具下真实的表情?也许戴着面具的人正在质疑这么光明又美好的未来,可能只是个样板。艺术家罕有地把人们认识的面孔注入画中,故意突出安迪.沃霍尔经典的白发形象,让人联想起这位叱咤艺坛的风云人物,我行我素、孤高、前卫的鲜明个性,这样的铺排进一步推进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深化其人性心理的表现。《飞翔》是面具跟样板戏的完美结合,绝对是「面具系列」的高峰之作。

2000年是曾梵志创作历程的关键转折点。他一方面创作如《飞翔》作品,为「面具系列」划了最完满的句号;另一方面,他另辟新径,重新回归传统意义的人物肖像,摘下画中人的面具,直接呈现人物的脸容,更深刻探索个体的情感悸动及生存状态。创作于2000年的《无题 No.2》是这个创作突破的最早作品之一,揭示风格变化轨迹。当我们把《飞翔》和《无题No. 2》这两幅创作于同一年作品并排而看,会感受到很大的震撼和冲突,惊讶于艺术家在人物形像、绘画风格表现了完全对立的反差,呈现曾梵志十分多样化的风格和表现层次。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5月26日﹝星期六﹞晚上7时

亚洲二十世纪艺术﹝日间拍卖﹞

5月27日﹝星期日﹞上午10时

亚洲当代艺术﹝日间拍卖﹞

5月27日﹝星期日﹞下午3时

地点: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会议厅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