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涉及百万收藏群体和亿万元资金规模的大市场,匪夷所思的闹剧不断上演,闹剧中折射出的种种顽疾让人触目惊心。尽管收藏圈“水很深”已经成为某种传统,但是,“水深”没问题,“水浑”则不应被一直容忍下去。我们期待建立完善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使杂质快速沉淀下去。
在2007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及金融证券市场萎缩,富人财富缩水,大量的金融资本流向新兴的产业领域。而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无疑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打入了一针“强心剂”,文化艺术品市场无疑成为资金流向的新渠道。从2007年私人银行推出第一款“艺术品投资理财”产品,到各地文交所推出的“艺术品份额化”打包上市,再到2011年典当机构推出“艺术品典当质押及融资租赁”……艺术品金融化、证券化成为时下的一种趋势。盘点近几年文化艺术品市场的业态,除了吸引人眼球的数字和各种噱头外,更多的是一些负面信息,诸如“艺术品拍卖市场天价做局”、“叫停文交所艺术品市场份额化”、“伪造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等,这些负面的信息似乎比这些新生业态本身,更加吸引媒体的报道和相关人士的关注。
权威而健全的艺术品评估体系一直处于空白状态。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由于该体系缺失而产生的一系列投资收藏风险问题成为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三方评估体系缺失制约市场发展
目前,进行艺术品投资主要有三个渠道:从一级市场(以画廊为主体)直接购买、银行类艺术品基金产品、文交所上市的份额股票。而艺术品金融化、证券化的渠道主要有:二级市场(以拍卖为主体)流通、抵押贷款、典当融资等。对“艺术品第三方评估”的需求主要在于艺术品的流通变现方面。虽然拍卖行、银行、典当行早已开展了这些业务,但是由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失而导致的艺术品鉴定评估方面的“不给力”,使得拍卖行、银行、典当行在实际的操作和实施方面受到极大制约,同时也给艺术品投资者带来了一些困扰。
首先,各类拍卖公司构成了艺术品二级市场的主体,拍卖征集的艺术品多为成名艺术家的作品和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的作品,能够使收藏者实现最大收益。所以多数收藏家愿意将艺术品交给拍卖公司来实现升值。但是,艺术品在二级市场流通需要承担一定的费用,凡是在拍卖行成功拍出的拍品,投资者除了要交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还需支付17%的增值税。近年来,拍卖市场“天价做局”的不规范运作,以及拍卖法本身对艺术品真伪的模糊态度,让买家群体丧失了很多安全感,拍卖行业亟需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银行办理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流程非常繁冗,一般都需要两至三个月时间。操作过程更是非常严格,包括价值评估、贷前调查、银行审批、监管公司入库、放款等多个环节。同时,贷款者还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如支付给评估机构的评估费、银行贷款利息及监管公司费用等。另外,银行对于办理该项业务的客户存款也有一定的要求,以证明其还款能力。一般情况下,客户至少要有1000万元以上的存款才能办理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且抵押率最多50%,而贷款年利息率高达12%左右。办理贷款后,抵押的艺术品要放在银行保险柜封存,或是放在指定的第三方托管机构,所产生的评估和寄存所需的费用都要由客户承担。银行方面为了降低抵押贷款的风险,一方面提高抵押的存款担保,另一方面降低抵押率,提高贷款的年利息率,这对于申请贷款的客户来说,没有得到其投资艺术品的最大利益。
第三,典当融资除了要交给典当行一定比例的利息外,不再支付其他费用,对于短期融资而言,艺术品典当的成本比较低。但由于艺术品的鉴定和评估都有相当的技术性,在全国近4000家典当行里,开展艺术品典当融资业务的不到总体比例的5%。
以上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艺术品的变现流通。因此,如何在艺术品金融化、证券化的今天,出台并推广一套有效的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需要,呼唤成熟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出现。
何为权威、规范、标准的“第三方艺术品评估体系”?这一直是国家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等官方机构关心和研究的课题。
2011年,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就如何建立中国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立项,并由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携手中国收藏家俱乐部负责项目运行。为使该项目落实实施,中国收藏家俱乐部联合文化部及各大博物馆、大学研究机构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行家、藏家,成立了中国收藏家俱乐部TCCC文化艺术品研究院。TCCC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正是一套包括艺术品评估、鉴定、定价、确权、托管、保险和抵押等在内的规范有效的管理流程融资模式。该体系须以价值评估为基础,资产评估为重点,着力于市场定价与价值认定。
据悉,这套“第三方文化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将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调研,首先将在近现代书画、瓷杂和玉石这三类交易最活跃的艺术品领域进行试点。这套体系将采用“6-2-2”的标准化机构评估方式,即“科学规范流程+科学鉴定+艺术鉴定(专家鉴定)”的鉴定方法构架。在这套评估方式中,鉴定评估测定的60%,依靠一套标准化的程序手册;20%依靠仪器和科技手段;另外的20%将由专家经验组成。这将打破现行的艺术品市场鉴定评估的“一家之言”,采用这套合理的鉴定评估体系,一两位专家的意见将不再成为主导艺术品价值的关键。
其他艺术品评估体系
在“第三方文化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出台之前,国内已经有了关于文化艺术品权威鉴定的机构,据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副会长孟海东介绍,目前两个相对较为正规的鉴定机构,一个是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另一个是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是2006年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为规范和加强全国艺术品市场管理,开展文化艺术品评估、咨询等服务的常设机构,在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导下开展工作。评估委员会设立书法绘画、玉器珠宝、金属器、陶瓷、综合艺术、科技检测、法律、艺术市场8个工作委员会。评委会由国家文化、公安、工商、科技、海关、司法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科研机构、文化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等团体及艺术品领域专家和艺术品市场专业人士、民间收藏人士共同组成。其服务内容包括:为政府部门规范、管理市场提供专业支持;逐步完善中国艺术品行业登记认证数据库;为艺术品提供真伪鉴定及价值评估并提供收藏建议及鉴定证书;为当代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并提供鉴定证书等。
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CHINESE ARTWARE APPRAISAL COMMITTEE),是由中国艺术家协会组建,在文化部指导下运营的一家具有艺术品鉴定评估资质的常设机构。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所设部门有:委员会办公室、鉴定评估中心、实验测试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市场策划数据中心、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工作联络站等。该委员会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行业里首先提出“谁鉴定评估,谁承担责任”的鉴定原则,一度受到藏家的支持。
“第三方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在国外早有规模。如欧洲艺术基金会,1989年在荷兰斯海尔托亨博思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基金会,欧洲艺术基金会由参加“欧洲艺术与古董博览会”(TEFAF)的部分艺术品交易商组成。目前,它已是一家拥有二十余年历史的老牌基金会,同时也是荷兰著名艺术博览会TEFAF的管理组织者。在展会管理运营方面,欧洲艺术基金会利用自身的非营利特色,设置博览会执行委员会,全面代表参展商利益并与时俱进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赞助体系,从艺术保险、银行结算、媒体传播、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为博览会量身定做。执行委员会主席本·简森曾在媒体上宣称:在博览会对公众开放之前,每一件艺术品的品质、真伪、品相,都要由29个鉴定委员会的168位国际专家进行鉴定,鉴定过程共耗去2184工时。与此同时,博览会还建立了“艺术品丢失注册系统”,以确保每件参展的艺术品不是失窃艺术品。审核委员会由知名艺术经销商(包括部分TEFAF参展商)、鉴定修复专家和艺术史专家等相关专业人士组成。专家团队针对不同板块设立了严格的审核标准,对参加展览的每一件艺术品进行检查评估,任何一件不符合TEFAF标准的艺术品都将被移出展区,储存在一个地方,封存直至展会结束还给参展商。
对比中外同类机构,我们不难发现。国内所谓的“第三方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为了提高其“公信力”都是依托在官方背景下建立的,“官方背景”虽然强调了评估机构的“公信力”,但是同时降低了公众心目中的“第三方”特性。在文化艺术品的评估体系中,“第三方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应该是独立于“卖家”与“买家”之外。“卖家”即艺术品持有人,“买家”是各种与艺术品相关的金融类、融资类机构,包括银行艺术品投资理财部、典当行、艺术品融资租赁机构、艺术品保险公司、文交所等等。但目前国内“第三方评估体系”和“买家”的共性,就是两者都具有过重的“官方背景”,虽然“官方背景”在中国的艺术市场环境下是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官方”的公开透明程度有限,虽有“官方”的监管,但在利益的前提下,有可能造成“评估”不公开,“评估”超出或者低于艺术品的本身价值等问题。国际上的艺术品评估虽然是建立在非营利性的基金会的基础上,但是有效地从艺术品的来源、鉴定、运输、保险、结算、传播、研究等重要环节上做出了必要的规范。尤其是在鉴定环节,所耗费的工时和庞大的鉴定团队让人信服。“艺术品丢失注册系统”更是有效杜绝了艺术品的非法买卖和流动。通过对比,你会发现究其源头还是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从根本上没有明确要求。
据摩帝富亚洲市场营销部总监尤惠玲女士介绍,在欧美,艺术品的鉴定估价已有成熟的运作机制,因此,艺术品的保险或抵押融资等相关配套环节,也十分完善。这整个机制必须先建立在一个透明与法律健全的交易平台基础之上。例如,在欧美地区,艺术品有完善的历史交易数据,有独立超然的第三方,例如法院指定的鉴定估价机构,还有保险公司、拍卖行或画廊等都可以提供艺术品的鉴定鉴价,而且有相关的法律规章,约束不法行为。当一个市场有多方渠道可以作为价格咨询的平台时,就会产生制衡的作用,比较难被某些人操控,因为这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况且,很多艺术专业机构,也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商誉而拒绝人为的价格操纵。加上欧美国家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善,人民的权利意识很高,任何对投资人权益有损害的交易,最后都可能被告上法庭,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杜绝了许多人为操纵价格的机会。
第三方艺术品评估体系仍存在问题
“第三方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的建立在目前看来还处于课题阶段,先从“6-2-2”标准化模式的“6”着手,“科学规范的流程手册”还未出台;第一个“2”的“科学鉴定”还未有指定的合作机构;第二个“2”的“专家鉴定”部分,专家组成机构及人员名单还未形成。所以对艺术品如何进行真伪鉴定和价值评估还不是很明确,整个评估的流程缺乏透明度。“中国收藏家俱乐部”虽然是在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的立项授权下,执行整个评估体系,但是“俱乐部”本身是由三格文化机构、《收藏》杂志社共同发起,并联合新浪收藏、大课堂等共同组建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这样非官方背景的评估机构还没有作为评估机构的口碑和公信力。虽然其出发点是扭转国内鉴定评估机构的“一家之言”局面为“第三方之言”,但在对艺术品真伪鉴别的权威方面没有太多优势。尤其在艺术品估值问题上,这样的“第三方”是否具有专业度和话语权,是我们不能预估的。
从法律角度来讲,“第三方艺术品评估”是个新兴的行业项目,还没有清楚确切的法律条文,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本身的发展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后盾。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品评估必然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例如:所评估的艺术品是否合法,因为有些国家级文物艺术品是不允许交易的,或者是评估方通过非法渠道获得的艺术品,这样即便是通过“第三方”的评估鉴定,也将面临无效的法律风险。其次,在艺术品评估后,评估人同意他人使用已被质押、典当、拍卖的艺术品的版权等权利,这样也会间接造成评估体系的权利受到侵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