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艺术品评估体系”试水金融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16 09:46:48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中国艺术市场的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如今越来越为世界关注。2011春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高速发展阶段的峰值的时候,渐渐显现一些制约前行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诚信缺失、赝品充斥、鉴定混乱的问题。这也促成了今天拍卖场上出现一种怪现象:拍品的“出身”比起“本身”更重要。一件艺术品兀自出现比起承传有绪的来源,价格上是有天壤之别的。今天我们不难听到很多传统藏家有这样的抱怨:手中的精美艺术品很难以善价出让,因为你所持有的这件东西是“真品”?是“精品”?很难让人信服。同样,对于买方来说,他们渴望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但是却害怕自己买到假货,利益受到损害,为此对艺术品市场望而却步。

近几年,艺术品正在与金融“联姻”,当时间来到2011春季的时候,拍卖市场内,明显嗅到了艺术基金、艺术银行、私募基金等机构的身影。与个人投资不同的是,机构投资艺术品的资金更加需要防控风险。因此,建立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的艺术品评估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

艺术评估体系:“个人”转向“机构”

2011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将“艺术品评估”作为课题立项,并委托中国收藏家俱乐部具体负责实施,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路程中的重大利好消息。

长期以来,艺术品鉴定、评估主要是凭借“专家”个人评估。这种评估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专家个人在专业知识上以及艺术品市场行情把握上的局限性。谁是专家?谁说了算?谁来鉴定专家?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同时,专家除了对真伪的鉴定以外,对一件艺术品价值的判断也是很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专家在解决了艺术品的真伪后,往往是根据艺术品交易行情来确定受鉴定物品的价值,缺乏对艺术品前瞻性的综合评估。更有少数专家会考虑到自身利益而做出虚假鉴定。

如何才能给艺术品一个公正的评价呢?目前,科学仪器鉴定的能力始终不能取代专家,因此比较折中及公正的方法即是两者结合。此次的试点便是由国内外藏家、专家与学者组建第三方文化艺术品评审委员会,并引进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以及相关科技手段,为当今艺术品市场的合理规范提供有效的数据保障。这意味着,艺术品市场长期以“重视个人评估”为主将转向国际上流行的“重视机构评估”。

该项目的试点由中国收藏家俱乐部文化艺术品研究院与上海东方典当有限公司组成,将采用“科学规范流程+科学鉴定+艺术鉴定(经验鉴定)”的架构。其中,鉴定评估测定的60%依靠一套标准化的科学规范流程,20%依靠仪器和科技手段,剩下的20%将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团审议。这种“6+2+2”式的标准化机构评估方式,无疑将打破现行的“一家之言”,一两位专家的意见将不再成为主导艺术品真伪和价值的关键。

中国收藏家俱乐部TCCC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所重点解决的是一套包括艺术品评估、鉴定、定价、确权、托管、保险和抵押等规范有效的管理流程融资模式。这一模式以价值评估为基础,资产评估为重点,着力于价值认定与市场定价,为中国艺术品资产化市场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从而促进文化艺术品的市场规范和有效流通,为文化艺术品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和巨大经济效益。

2011年12月21日,文化艺术品评估质押融资合作试点签约仪式新闻发布会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文化传播中心举行。一个新的艺术品评估体系在这一天正式试水和运行。文化艺术品质押融资合作试点是国家针对艺术品评估体系课题项目的首个试点,也是将艺术品进行质押融资在国内的首次尝试,标志着整个“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的国家课题正式落地,将为最终在银行开展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的尝试开拓道路,使中国艺术品市场和金融发展跨入新的历程。

按照有关战略框架协议,中国收藏家俱乐部TCCC文化艺术品研究院将针对上海东方典当行客户融资的需求,提供艺术品质押融资估值并出具机构评估报告,作为融资贷款的最基本依据,从而帮助上海典当行建立起艺术品质押的一条方便快捷的融资通道,突破艺术品在评估、质押等方面的瓶颈。进而为金融机构的艺术品投融资行为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

试行的意义不可小视

长期以来,海外藏家在面对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时候,也存在与国内藏家共同的忧虑,那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价值评估认定不健全、不规范。因此,这一艺术品评估体系试行的意义非同小可!今天中国艺术品市场全球化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中国藏家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此次试行无论成败与否都是有益的尝试,一旦取得点滴成功,便是突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瓶颈,将中国艺术品产业推向新的高度。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