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苏富比:试图取悦新的富豪们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20 11:00:48 |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从2004年起,受到西方藏家和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影响,一批更为年轻化的中国投资者出现了。“我见过最小的只有26岁。”林家如说。相比较,古代瓷器和书画的买家年龄层就略高,大约在40至60岁之间。这些年轻人中的大部分都是有过海外教育背景的金融业精英。“观念比较开放,年轻又有财力。这群人在大量购买当代画。”程寿康总结说。

许多像林家如这样不同艺术品门类的专家,会同其中的许多人都建立了十几年的交情,“甚至有些人会拿其他拍卖行的东西来问我这个值不值得投资,我也会给出我的建议。”林家如说。

很多人,包括张晓刚都感受到,这两年,资本的力量在艺术市场显现得特别厉害。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Arts & Labor组织上月向即将举办双年展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发去了一封公开信。“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内部体系中充满了富有的受托人。”这封言辞尖锐的公开信中这样写道,“而苏富比为惠特尼双年展提供了比例惊人的赞助。”

不过,这家公司正在面临的并不是信里的挑战,而是越来越多的买家希望通过网络参与拍卖。

佳士得(Christie's)在这方面似乎走得更快。2011年这家拍卖行网上竞价平台的参与者较去年增长了25%。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苏富比也特意提出未来将加强“信息技术和在线服务”部分的投入。他们即将发布一个App,希望买家能够360度仔细查看拍品,并即时参与竞拍。

另一个挑战则是,拍品的来源。“过去4至5年间,我看到一批艺术家的名字消失了,这就是盲目追逐那个天价数字而忽略真实价值的结果。”林家如说。

在张晓刚看来,这个金融体系的二级市场未免也有些太疯狂了。“这次之后,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都跟着上去了,甚至我发现我的学生的作品价格都比我的还要高。然后画廊那边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

曾经,张晓刚并不知道任何艺术品市场的东西,已经做好了终其一生穷困潦倒的心理准备。因此,他记得每一位买他画的人,现在他无法知道谁让他成为标王,但一下子明白了艺术品市场这个东西的力量。

现在,苏富比已经不满足于一年两三次的拍卖预展了,他们在考虑将一些非文物类的拍卖会放到内地。不过程寿康知道还不是时候,“中国内地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以拥有这样的号召力。”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