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拍卖行明里“争锋”,暗里“斗法”搜寻天价拍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02 09:12:35 | 文章来源: 北京商报

同行“短兵相接” 靠信誉争夺客户

对于行家、藏家手里数量有限的高质量拍品,拍卖公司明里“争锋”,暗里“斗法”,用尽各种手段去争取自己理想的目标拍品。周欣坦言,由于公司预算费用有限,经常会遇到和其他公司共同竞争拍品的情况。而这时,拍卖公司就要拼信誉了。

“当初征集到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时,有人建议我们以委托价10万美元买下这幅作品,拍卖后获得的所有差价都归公司所有。”谢晓冬坦言,1亿多元的成交价格和10万美元的委托价之间确实有着巨额的利润,但如果公司真的为了这笔生意欺瞒了客户,结果可能也就意味着公司的信誉将会一落千丈。

近两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天价”拍品不断上演。在巨大利益面前,并非所有拍卖公司都能够将信誉放在第一位,行业内一些违背道德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有拍卖公司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他们经常发现一些小型拍卖公司为了拉拢人气、赚取佣金而欺骗客户。在这些公司中,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鉴定、研究团队,随意地向客户承诺最终的成交价格,要求客户支付前期宣传、运营等各项费用,有的能达到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谢晓冬表示,“有时候匡时报给用户的价格并不高,而一些违规经营的公司就利用这一点抬高委托价格,让客户误以为我们是在故意压低价、欺骗顾客”。

更多情况是,很多藏家和行家已经和拍卖公司打了多年的交道,和业务代表成了朋友,所以很放心地把拍品交给自己信任的公司。周欣告诉记者,有时和藏家朋友的聊天过程中,就会发现符合华辰拍卖标准的拍品,但不会马上就签约合作,而是经过研究之后才会开始协商委托事宜,并且会在签约前进行尽可能细致的鉴定。

“天价”背后 宣传为拍品加码

除了基本的信誉之外,预展、图录、广告等各种宣传,可以令拍品价格加码。

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拍卖之前,匡时为这件作品单独做了一本图录,将涉及到拍品的来龙去脉、相关历史等情况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研究。谢晓冬认为,正是由于各种宣传到位,充分挖掘并且告知给潜在买家拍品的价值,才能够使《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拍出理想的价格,获得客户的认同。

谢晓冬表示,“没想到底价500万元的拍品,拍到6000万元的时候仍然有4位买家竞争,到7000万-8000万元的价格之后,还有两位买家坚定地竞价,到最后突破1亿元大关”。

前期宣传不仅仅能促成拍品的“天价”,也能让一般的拍品加码。去年秋拍,原本连华辰都不看好的弘一《致马东涵信札》也是靠宣传创造了高出预期15倍的成交价格。周欣回忆,当时公司认为该作品的特征不明显,尺寸也不大,价格应该不会太高。结果在预展之后,有买家找到资料证实这件拍品的来历和真实性,致使其在当年的秋拍上成为一匹“黑马”,从10万元拍到了160万元。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