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拍卖行明里“争锋”,暗里“斗法”搜寻天价拍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02 09:12:35 | 文章来源: 北京商报

2012春拍将至,各家拍卖公司收集拍品的大网已经撒开,前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寻找下一个“天价”拍品。从发现拍品,到确定拍品、联络客户、同行竞争,再到最后征集到拍品,拍卖公司在“创造”天价拍品、被众多商家眼红的同时,也尝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全球撒网 征集对象遍布行家百姓

每年的“春拍”、“秋拍”,已经成为艺术品的两次定期聚会。元旦刚过,还在为上一年秋拍做收尾工作的各家拍卖公司,又开始紧张地筹备起了次年的春拍拍品,一刻都不能停歇。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匡时(微博)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晓冬每天都在为征集拍品而忙碌着,但是却相当从容。对他来说,征集拍品的过程已经相对流程化,自己只是按部就班而已。

谢晓冬向记者介绍,每年出现在各家春、秋拍上的拍品,基本上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从行家、藏家等圈内人手里征集,一种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不过,决定拍卖公司最终拿到的拍品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还是掌握在各自独有的征集途径上。

“匡时的拍品征集范围遍布世界,日本、美国、中国台湾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公司的地方办事处,业务经理和业务代表会全力在当地寻找合适的拍品。”谢晓冬虽然笑称此前收集到的一些拍品是“可遇而不可求”,但是他也承认,定期宣传和拜访重要的行家和藏家是必不可少的。

此前,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微博)坦言,该公司每年最重要的支出就是差旅费,他本人为了征集拍品也经常飞往各个国家。“我自己一年的差旅费就有300万元左右,最多时一个月连着坐6次飞机。”董国强表示。

去年秋拍时期,匡时将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拍出1.012亿元的“天价”,震动了整个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说起这件拍品,谢晓东透露颇具戏剧性,很大程度上是托了“海外征集拍品”模式的福。

“美国办事处的同事把这件藏品的照片发给我们的时候,委托客户对其期望值并不高,所以我们也都没有在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反复确认后,最终我们发现这是一件罕见的巨制,当即决定再飞一次美国,专程带回拍品。”谢晓冬回忆道。“当时藏家委托的拍卖价格仅有10万美元,后来,我们建议他直接将价格提高到500万元人民币。”

当然,偶尔也有普通百姓的藏品通过拍卖公司被拍出“天价”。北京华辰拍卖(微博)有限公司中国书画部主管周欣就曾接触过一些老先生,或与某些书画大家有关联,或有着特别的收藏故事,或者原本就是文学界、书画界的相关人士,“他们送过来的作品,最后的拍价很可能会出乎公司和客户的预料,甚至高出委托价十几倍”。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