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书画鉴定专家张慈生逝世 毕生精力追寻国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29 09:07:00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张慈生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追寻国宝上

国家级书画鉴定专家张慈生于2012年2月25日在津逝世,享年91岁。

据《天津日报》记者周凡恺2012年2月28日报道,张慈生1921年出生,曾任天津市文物公司研究室主任等职。他14岁师从靳伯声学习鉴定古代书画,并得到韩慎先等前辈的教诲,是第一批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慈生征集了唐周昉《挥扇仕女图》、宋徽宗《王济观马图》、元赵孟頫《北村图》等稀世珍品,并被博物馆收藏。

据《天津青年报》2004年2月11日报道,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张慈生就追踪溥仪散失在东北的故宫国宝。五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行程近万里,经他亲手从民间追回的国宝多达一百多件。

记者来到张慈生先生家中采访时,张老拿出了一本厚厚的目录。据张老介绍,这是他自己整理编写流失到东北的国宝目录,里面记录着每一件国宝现在的藏身之所。记者翻阅了这本厚厚的目录,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笔书写的,按国宝作者姓氏笔画顺序排列,共有150页,上面记载着664件国宝的简要情况,有些关于国宝的藏身之处的记载还是空白。张老告诉记者,那些都是在民间尚未发现的国宝。

北京成立同业会天津代理卖古玩

上世纪40年代末,天津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故宫国宝,让整个古玩业兴奋不已。这批国宝的发现者是长春市金石斋李志甫和古玩商常伯祥、焦序生。由于他们知道这批国宝的来历,收到几件手卷后,就带到北京的琉璃厂,轰动一时。当时许多东北客商来到京津地区,持有手卷待价而沽,眼见着这些国宝的价格从几十两黄金迅速飙升到几百两黄金,同业之间仍然竞购。北京墨宝斋马宝山、玉池山房马霁川、文珍斋冯湛如、论文斋靳伯声等人组织了“八大公司”同业组织。任何地方收购“东北货”都要作为“八大公司”的“伙货”,利润平分,同时约定首先卖给靳伯声,其他地方一律不收,避免竞争。

当时张慈生在天津的古玩店工作,成为北京某古玩店在天津的代理。从那时起,张慈生就与这批“东北货”结下了不解之缘。张慈生介绍,当时在天津就曾见到一百余件故宫国宝,其中著名的国宝有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孟兆页《水村图》。

坐着火车去东北孰料故宫有假货

从关注“东北货”开始,张慈生就在天津地区寻找国宝线索。他先到天津的旅馆和药店去找东北过来的客商,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方,是因为经常有东北人到天津来贩卖药材,这些人都要居住在旅馆里。

1950年冬季里的一天,正在劝业场三楼培生斋书画店工作的张慈生接待了一位东北来客。那人进屋后,就问张慈生是否有宋元的书画。张慈生见此人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又问关于宋元的书画作品,他立刻意识到这位东北客商可能有好东西要卖。张慈生对东北客商说,东北有一批溥仪从故宫带出去的国宝,不知他是否有这批货。当时东北客商一愣,忙问张慈生怎么知道他手中有国宝。张慈生没有多说,东北客商说自己手中有宋徽宗的《王济观马图》,张慈生借口时间太晚了,约他明天再见,回到家里,张慈生赶忙查找故宫流失国宝目录,目录中果然有这张画。转天,东北客商又来这里,开价1500元人民币,并告诉张慈生画在东北老家,希望张慈生能够跟他一起去东北。

当时的15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张慈生转天赶到北京与掌柜的见面,讲明此事,为防止出现意外,张慈生在东北客商走了之后,才从北京坐着特快列车赶赴东北。

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年,张慈生对他第一次去东北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得非常清晰,这次东北之行给张慈生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从北京到沈阳,从沈阳到梅河口,再从梅河口转到临江,到达临江时已经是夜里两点钟了。一下火车,严冬时节的东北天气让张慈生禁不住打了一个冷战。

坐着雇来的一辆马车,张慈生开始赶赴乡下。坐在马车上,车夫告诉张慈生要不停地活动腿脚,不然到了乡下,他的脚会冻僵了。就这样一路颠簸来到鸭绿江边,当晚住进了一个乡间小店。第二天,他到了东北客商的店中,那位客商姓王,叫王寿臣。他把自己手中的《王济观马图》拿出来,张慈生一看,心凉了半截,这幅画是从故宫出来的不假,但却不是宋徽宗本人的作品,而是明代人仿的画,是赝品。

故宫出来的国宝怎么会是赝品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慈生介绍,当时许多皇帝都在民间征集古玩,听到谁家有好画,就让无偿地交出来。每每此时,那些藏有佳作的人家都要请人临摹一幅画,然后层层送礼,糊弄皇帝。所以,故宫里面有一些画就是明清时期画家仿的画。

见到张慈生非常失望,王寿臣告诉他,在他亲家的手中,还有一幅好东西,是赵孟頫的《水村图》。听到有这幅画,张慈生又打起精神来,但王寿臣借口他亲家出门了,让张慈生以后再来买。在返回天津的途中,张慈生又到沈阳的古玩市场转了一圈,购了一幅明代的国画回到天津。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