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万·勒维是热衷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法国藏家,与太太多米尼克在2005年成立了DSL Collection私人收藏机构。收藏包括曾梵志、张洹等约100位中国先锋艺术家的作品,涵盖油画、雕塑、影像、装置等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其中大部分艺术家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尔万与多米尼克2005年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感到这个地域存在着另一种逻辑思维,这个城市承载着对“超人”的不懈追求,对传统的人性、可持续性、能力范围和速度都予以了重新定义。他们觉得这种感觉十分有启发性,于是想去找到那些能表达当代艺术创作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由此,他们创办了DSL Collection收藏机构。
DSL Collection从2005年建立起就一直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是一个以美术馆的形式运营的私人艺术收藏机构。作为目前设在中国大陆最大最全面的私人收藏机构,它的藏品数量始终保持在160件左右,其间会不断更新,使收藏成为一个有机流程:让收藏不断地构筑、塑造、收集,把自身定义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存在,来反映中国的当代艺术。去年他们更新了15件作品,约占总收藏量的10%。
收藏会成为一个人自我发现的形式
当提及什么是收藏,西尔万认为:“收藏就是收集互相联系的物品,并把这些物品分门别类,由此折射出收藏者对这些物品的看法,这样每个真正的藏家都会产生收藏品本身之外的东西——个性。这种个性可以被确切说明,并且也有自身价值。”对DSL Colleciton来说,每件作品都意味着一次邂逅或是一个记忆。
收藏是一个智慧的和感情的对峙,有梦想,有悲伤,“是对自己知觉的拓展,最终会成为一个人自我发现的形式。在收藏中,这种观念和拥有一个稳定的建议者甚至是决策指导者的观念是不能共存的。但是我们要有开放的思维,也要有强烈的自我批评意识”。
除此之外,“收藏者个人的本性和品位十分关键,同时,渊博的学识也是至关重要的。研习书本、咨询专家、参观其他的收藏、学习艺术作品的维持与保存,以及培养个人的收藏经历和艺术素养,对一个明智藏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在西尔万看来,收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并不是件简单工作。DSL Colleciton遇到的首先是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况且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帮助他们判断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优劣;也没有一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成熟的画廊系统,与画廊的交流也是难点之一;另外市场的临时性也使得他们很难决定作品价格。“正因为中国还没有像西方世界那样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市场机制,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变成了让人兴奋的个人探险”,西尔万如是说。
宽广世界的联系
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说道,“冲出画框”的行为,或是不断评论和推动艺术创作边界是先锋艺术的中心。这不禁让人想起DSL Colleciton的观点:“艺术总能创造一个时代,也总能用最视觉化的方式描绘一个时代。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可以是任何风格、任何技术和任何创作技巧水平的,我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定能触及到观者的思想、心灵和灵魂。当代艺术更是传递着一种强烈信息,让人跳出思维框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当代艺术不仅反映当下,也反映过去。成功的当代艺术家总能立足过去,同时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属于当下的艺术作品。”
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来说,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艺术家要理解和利用他们自身文明的时代。藏家要做的是从一个中国的视角来收集作品,而不是用西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做了些什么,又从西方学了些什么。“关于中国艺术作品的收藏,因为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流使这个世界变得平坦。正是由于各国文化差异才让生活变得更丰富,也使文化的交流变得必要。”
“如今我们有机会接触越来越多的中国收藏家,我们也很乐意与他们分享我们在收藏过程中的不同体验。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幸运的境地,因为我们有西方文化基础,同时又有对中国的热情。”西尔万说。
与此同时,DSL Colleciton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制作最为高端的展示平台。在2011“上海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展出的3D藏品视频,受到了国内外诸多藏家的热切关注。通过进入“宽广的世界联系”——无论是直接的或通过数字媒体,DSL Colleciton为寻找新的联系个人和机构的方式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况且“网上体验也反映了收藏的流浪天性”。
不过,任何东西永远不能取代真实观看艺术作品的感受。西尔万强调,对于藏家来说,收藏不仅意味着艺术作品的聚集,更意味着与人、与艺术家的联系,尤其是在和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文化打交道时。“艺术需要被感知和理解,它应该是严肃而不自以为是的。我们应该铭记的是,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位艺术家。通过拜访艺术家,可以对他的作品有更深的了解。艺术实践应该把艺术家本身看成一个个体,关注他们思考的过程和想象,以及他们试图探索新的可能和方法来审视这个世界的意愿。当你决定收藏作品的时候,去了解或拜访这个艺术家十分重要。我们认识这百位艺术家中的72位,并与他们一直保持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