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和资金是任何产业繁荣不可或缺的两个支撑点,文化艺术产业亦概莫能外,缺乏政策支持,中国艺术品市场将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资金支持,中国艺术品市场将成为“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产业发展难成体系,注入资金难有出口。
2010年4月8日,9部委联合下发《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文中特别强调金融行业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文化产业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的专家表示:“十二五”时期,国家将重视提升产业、企业、产品质量,培育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巩固文化产业的核心创造力和个体自主性,为下阶段文化产业专精化和迎接质的变化作好准备。
任何从事艺术品拍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艺术资产化改革的专业人士都非常清楚,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制定具有倾向性的政策,对个人事业的扩张和多元化发展至关重要。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呈现高速、跨越式发展的格局,而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反映出文化产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会逐年加大。
近日,有关方面接连公开了两个数据:一个是2010年秋拍数据,一个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数据。其中,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创下年成交额约58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仅秋拍就达380亿元之多,较之2009年225亿元的成交额又超过150%的增幅,远高于其他经济门类的增幅和涨势。
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恰逢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艺术市场给力是大势所趋
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是造就了一大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富豪阶层,二是提高了中国文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精神层面的需求与文化的认同感长期相互影响,犹如火山喷发前的酝酿,为艺术品价格井喷积蓄力量。一份公开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文物、古玩年升值率达到20%,已经超过了风险系数较高的股票和房地产,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而且正在吸引金融资本的介入。
通胀压力依然存在。未来几年,中国有可能进入滞胀期。资金需要寻找出路。楼市和股市是重要的投资渠道。房价过快过高上升得到控制,调控措施的结果是限制部分资金进入,富余资金需要寻求出路。股市是吸纳资金的池子,但目前表现不稳定。富裕阶层为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需要寻找抗通胀的资产或投资品,艺术品正是抗通胀的好工具。可以预见,在通胀预期下,艺术品投资需求强劲。艺术品市场目前规模还不大,适合吸收资金,符合中国现状。
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消费需求仍然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未来五年,中国人均GDP预计达到5500—6000美元,中国艺术品消费和投资基础得到夯实。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其中一点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从经济结构调整来看,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提升“软实力”的需要,将获得更多的关注。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品的价值将伴随中国文化影响力在全球的不断扩大,得到进一步释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新兴市场的挑战下,艺术市场“多中心”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某种愈加显明的趋势。但是这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新兴市场仍处于发展与起步的阶段,因此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中心化”现象只是得到了部分的扭转。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了艺术品价格的制定上,即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定价原则,由于跟随中心定价这个原则而扼杀了中国创作中本来所具有的多样性。在全球化的互相参照下,使中国的艺术市场不但在向国际定价靠拢,连品质与格调也在接近,即“物有所值”。
艺术品市场局部发展不平衡
在位列全球三甲的艺术市场中,中国的角色显得比较特殊。纽约和伦敦都是全球性、国际化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包容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圈的艺术珍品,其中包括中国的艺术品,长期以来都是国际拍市上的佼佼者。而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却很不一样,内地拍卖公司基本上只上拍中国本土艺术品,即便是香港这样的世界级艺术品交易中心,也是以拍卖亚洲艺术品且主要以拍卖中国艺术品为主。
有分析认为,虽然北京、上海在世界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香港的国际中心地位也依然稳固,但几乎单一的、完全靠本土艺术品支撑的市场却恰恰证实了它的初级身份:不具备国际影响力,除了中国艺术品之外基本与国际市场脱轨,很少参与国际化艺术品的流通……中国艺术品市场依然是一个封闭、单一的市场。
中国艺术拍卖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市场的不成熟、拍卖公司的不规范、参与者的诚信度较低,使得中国市场上的拍卖存在较多的水分,“我认为中国的拍卖市场上至少有20%至30%的水分,”著名艺术市场分析人士牟建平毫不讳言地指出。
一方面是本土拍卖公司的幼稚,“我们的拍卖公司都是跟着人家走,人家拍什么我们就拍什么,看什么东西火就拍什么,自己还不具备独立挖掘、推荐有潜质的艺术家和作品的能力,这是中国本土拍卖公司最大的问题,”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认为,多向国际一流的拍卖公司取经,是本土拍卖公司亟待要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困扰中国拍市多年的赝品、假拍等现象依然层出不穷,随着市场的火爆,急功近利的势头也日渐明显。“那么多拍卖行,每年举办那么多场拍卖会,哪来那么多好东西、真东西给他拍?”虽然现在的拍卖公司、拍卖场次越来越多,但真正的收藏家已经渐渐从拍卖会上隐去身影,“很多东西价钱被炒得很高,还有好多东西就是被倒来倒去,春天买的,秋天再卖,价钱就涨了不少,现在拍卖行里好多人都是奔着短线投资去的,真正的藏家少之又少。”有市场研究者分析。
诚信体系建设依旧“老生常谈”
中国的艺术市场是一个没有价值标准支撑的原料市场,即它是一个经营中国艺术却没有中国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参与价值定位的,而且作品仅仅被当作原料,由外国商人、后来由大量港、台商人主要参与的纯商业炒作。这种市场的结果,在中国导致两种东西的流失:无艺术价值而卖大价钱的作品行情,导致艺术价值的流失;有艺术价值而无市场的作品行情导致当代艺术作品大量流失海外。
中国需要怎样的价值标准?有评论家认为应该参照艺术史制定标准。如果看西方的艺术市场就有一条清晰的线,那就是在它的艺术发展史上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艺术品,只有这样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当代艺术市场在西方已经发生过艺术与商业之间的互动,是可以作为借鉴的。
诚信机制的缺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诚信危机成为制约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已严重制约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在艺术品的实际交易、收藏过程中,艺术家包装炒作、人为造市,艺术品拍卖机构假拍假卖,甚至艺术品鉴赏家和鉴定家也受金钱诱惑,任意左右艺术品价值、价格,这些都是缺乏诚信的表现。出售赝品、伪劣艺术品,艺术品的信息披露有限等问题,都可以归因于艺术品市场诚信机制的缺乏。
以诚信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机制及其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以诚信体系为核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受关注,秩序化、规范化运作的观念与认识需有相应的体系与体制来保障并已初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认识到,当下诚信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艺术品市场关于诚信体系的运作与管理正在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