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员工在一次拍卖预展中展示毕加索的《阅读》
从外表上看,艺术市场的形势可以说一片大好。以佳士得为例,2010年的总成交额达到5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53%。苏富比的成绩也很不错,拍卖所得(不计私下交易)达到了43亿美元,相比2009年那可怜的23亿实在是好了太多。各项拍卖纪录纷纷被打破,贾梅孔蒂的《行走的人 I》2月在苏富比拍出了1亿440万美元,几个月之后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在佳士得拍得1亿650万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井喷仍在继续,一只乾隆花瓶在11月被英国Bainbridges拍卖行以8500万美元拍出,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纪录。在一大批对一切都充满兴趣的新买家支撑下,嘉德和保利这两大中国拍卖行也相继创下年度成交额新纪录。
事实真的就这么美好吗?一些分析家认为,本次增长的动力之一是众多投资者——而非艺术爱好者——觉得把钱投入到艺术品上,这可能引发又一轮的崩溃。伦敦艺术市场调研机构ArtTactic在最近的一份当代艺术市场分析报告中警告说,“在中国新兴富裕阶层的支持下,这次的牛市行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泡沫终会破灭,就像90年代初的日本和2008年的全球艺术市场崩盘一样,”该机构称,投机所引发的危害不但会影响到新兴市场,连那些成熟的西方市场也会遭殃。报告指出,安迪·沃霍尔这个多年来被视为艺术市场增长金本位的艺术家将会成为投机者的猎物。
不过ArtTactic认为不会有一次性的大崩溃。“投机分子总是频繁地进出于各种时下热门的市场,因此我们会经历比以往更多的起伏。
当然,将艺术作为一种资产类型进行投资的兴趣的确在增强。阿联酋最大的银行日前宣布将和艺术基金集团合作,将其手中那些最具实力的客户引荐到艺术投资中去,银行的首席投资官直截了当地说,这“不是审美投资,而是金融投资”。中国和法国甚至出现了购买艺术品“股权”的作法。路透社博客Felix Salmon称其是又一种投资骗术,他觉得巴黎的艺术股票交易所(Art Exchange)尤其荒唐,“只有用博傻理论去分析才能看出这种方式有利可图。”
然而欧洲佳士得总裁尤西·皮尔卡宁(JussiPylkkanen)认为,至少从拍卖业看,买家的兴趣在增加是毫无疑问的,由于新买家的加入,还会有进一步的增长。他对路透社记者说,他对当前这股势头的可持续性还是“非常有谱的”。2010年在佳士得登记出售的人数增加了23%,拍下物品的人数增长了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