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之——伪作
伪作泛滥,是今年收藏市场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书画,据有关统计,齐白石一生中哪怕一刻不停在画画,其数量总计不会超过3万幅;而如今市场上所能见到的“齐白石”,竟有35万张之多!伪作的猖獗令拍卖行业陷入信任危机。今年年初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其重要拍品之一——齐白石的《虎》刚一露面便遭质疑。
北京美术评论界的牟建平指出,《虎》上的题词书法“呆板僵硬”,“描摹痕迹明显”,而画的线条又“太软太弱”,“毫无笔墨功力可言”,笔触与齐白石的风格有很大差距。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鼎则认为,全画根本上就是笔无力、气不畅、形不美,笔势无呼应的状态,“可以说其每处笔墨质量均不达标”,又说“此画是一件仿制水准不及五成的疑伪作品”。对此,香港苏富比方面及受此牵涉的收藏名家张宗宪坚决予以否认,最终,这幅饱受质疑的《虎》仍以3202万元的价格售出。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的春、秋大拍上“伪作”和“打假”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就连以4.368亿元成交的《砥柱铭》也难逃“伪作”的质疑。《砥柱铭》拍出后,河南一位收藏书画多年的王先生,将家中收藏的与黄庭坚书法有关的影音制品、文字资料等都拿出来比照,并仔细研究了《砥柱铭》公开的照片,认为天价《砥柱铭》是赝品。而北京保利方面则表示,该作在上拍之前已经约请全国顶级权威专家进行鉴定,确认“为本人的真迹”。
相较书画领域的作伪、造假,市场上的假古董、假瓷器更是屡见不鲜。不久前,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在北京中嘉拍卖公司的拍卖现场对其进行强执,原因是该公司在2008年拍出的8件古董瓷器被鉴定为现代仿品,法院判决中嘉公司需退费、赔款,但中嘉拍卖始终不履行判决。该案的控诉人刘某称,购买8件古董瓷器时,中嘉拍卖公司曾给其提供了真品鉴定证书,其中三份鉴定证书上均有两名文物界的专家签名,并盖有专用章,正是因为这份真品鉴定书,使他相信并买下了瓷器。
关于《虎》和《砥柱铭》这两件重量级拍品的真伪争论,结论至今仍是各执一词、扑朔迷离。如果说这场争论还仅是从古而今的学术争论的继续,那么中嘉拍卖假古董事件所折射出的市场现状才是真正让收藏者忧心的:当收藏、拍卖市场伪作、赝品横行,当鉴定专家、学者都不能保真,究竟有谁还可以信任?
关键词之——《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
今年6月底,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拍卖行业恢复20年来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国内35家拍卖公司当日签署了《规程》执行承诺书,表示将恪守行业道德,自觉维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程》涵盖了文物艺术品拍卖从拍品鉴定到展示、拍卖的全过程,被业内视为中国拍卖行业自律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
业内普遍认为,虽然《规程》本身并不是法律,但作为一种引导行业规范的文件,将对规范行业技术操作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还将推动中国《拍卖法》的修订和完善。
“实际上是一个从行业内部管理到行业外部监督趋向于一致的过程,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如果企业不遵守,那将首先受到行业内部的监管。比如行业会分出达标企业的星级,根据信誉程度来评定,驱使企业进一步规范化,而且这也有利于由此出发,由行业协会细化出台一些配套的文件规定。”专家表示。
由于立法时代的局限,现行拍卖法律法规对文物艺术品拍卖的规定都比较笼统,随着近年来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规模和水平的发展变化,原有的法律规定更加显得僵化,很多规定已经不适应拍卖业发展的需要。而《规程》的出台是对现行法律规定的具体化和必要的补充,并为将来拍卖法的修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拍卖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拍卖的很多法律制度都来源于拍卖交易中的习惯。《规程》对我国拍卖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拍卖惯例进行发掘、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体系化,这是《拍卖法》修订前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立法准备工作。
或许是“树大招风”,拍出天价的《砥柱铭》不仅被指“伪作”,还被卷入一场“假拍”的风波。就在《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宣布正式实施后的一个月,北京的一家媒体发表了长篇打击假拍的文章:“4亿元天价疑局——业内人士透露实际成交价8000万元,律师呼吁北京保利公示信息”。文章一出,市场哗然,“假拍”风波由此产生。尽管事后,又有媒体出面调查,说此事乃是一次黑色幽默,北京保利在《砥柱铭》的拍卖活动中根本不存在“假拍”,并出示了保利代卖家向税务机关缴纳个人所得税后的存根。“假拍”风波平息了,但此事给市场带来的警示却绝非到此为止,无论是作为买方的收藏者,还是卖方的拍卖公司,都需要一个更加清晰、明确、有效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