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11月27-28日香港佳士得亚洲及中国现当代艺术拍卖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01 09:21:02 | 文章来源: artinfo

赵无极《巴黎圣母院》,20世纪50年代初

作者: 欧美琳

最近中国古董和传统书画的市场很是火爆,而在上周末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中国现当代艺术略见“降温”。拍卖整体情况稳定,但无甚惊喜,有些高端拍品流拍。而拍卖结果能够作为“绩优股”作品和将来的藏家们兴趣所在的风向标。

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作品在拍场上宝刀未老,强势一如以往。他1996年的《面具系列No.6》在2008年的香港佳士得拍场上以970万美元成交,自此一直保持着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在拍卖场上的纪录。本周末他又成为场上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的榜首,一系列作品都以高于估价上限的价格成交。其中之首乃是《面具系列》(1996)中的一幅,以3090万港元成交,突破其1800万港元的估价上限。他那些“非典型”作品也卖得不赖,1990年抑郁质的早期作品《忧郁的人》以1029.2万港元成交,高于其估价上限的5倍,他2004年偏于表现主义的作品《小女孩》也突破了300万港元的估价上限,以458万港元成交。

同时,大牌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王广义和展望的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巩固了自身地位,而过去拍场上矫健的岳敏君却成绩不佳,数件作品流拍。

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拍卖结果中最有趣的发生在那些“非热门”拍品上,余友涵、刘大鸿和毛旭辉20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都远超出其估价上限,创下艺术家本人作品拍卖纪录。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关键期,从这些拍卖结果中可见中国藏家对承载着本国艺术史的作品之渴求。比如毛旭辉1992年的作品《’92家长》以1186万港元成交,超出其估价上限的两倍——这幅作品在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上首次展出,这展览对后世影响甚巨,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也在那次展览上首度展出,在上个月又成为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的明星。有这些好成绩的铺垫,我们可以期待着更多20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进入市场。

在中国现代艺术方面,在巴黎的华裔艺术家赵无极(1920-)仍是绩优股中的绩优股,全部作品都以高于估价上限的价格成交。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常玉(1901-1966)约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青花盆与菊》以5330万港元成交,成绩可谓耀眼,并创下艺术家本人作品的拍卖纪录。

亚洲买家主导着拍卖场,成交价位居前20位的拍品中,有19件是亚洲藏家买下的。毛旭辉的作品是个例外,被一位欧洲私人藏家通过电话拍下。

总体上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仍不愿离开其舒适的囹圄。这种氛围下的高端受害者要算蔡国强了,他1997年的重要作品《寻找外星人》遭遇流拍。这件作品在拍卖预报中被大书特书,期待着能有不凡的表现。在现场,叫价叫到3000万港元后宣布流拍,而估价未予公开,据报道佳士得曾希望这件作品拍到3500万港元以上。拍卖会后,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全球区域董事张丁元(Eric Chang)就这类作品谈论了进一步培育本土市场的需求——显然是承认佳士得曾期望此作品能极大地调动买家们的积极性。今天佳士得正进行中国古代书画和近现代画拍卖会,这一度是香港艺术市场的最宠。中国拍卖发烧友们快去抢座。(申舶良/译)

与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博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