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投资古籍善本应有把"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20 15:41:21 | 文章来源: 劳动报

与传统按照年代来寻找“黑马”的思路相比,现在投资古籍善本更讲究细节,特别是一些特殊版本的古籍,更是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在历史上有争议的版本并不少见,即将于9月28日举行的上海嘉泰秋拍古籍善本专场中,元·方回撰《瀛奎律髓》四十九卷,此书版本颇有争议,按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著录是书为:“元至元癸未巾箱本,其板至明天顺间开始废。”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其列为明刻本,估价为15万至20万元。

除了关注有争议的版本,也可留意含有刻工名的古籍。2009年秋拍中,宋·朱熹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拍出了12.1万元。此本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刊工姓名,依次为“三、元、智、叶真、福缘、刘、仲、文、四”等,考《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著录相同者有叶真、福缘二人。在此次上海嘉泰拍卖会上,有一套《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其就是明代著名刻工黄德时所作。

许多人喜欢根据古籍善本的名称,到网上去寻找以往的成交价格,这种方法在书画投资中或许可行,但对古籍善本,还需学会发现细节上的差别。

此次嘉泰秋拍有一套八册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应该说,市场上的《穆勒名学》并不少见,但是这套书为光绪乙巳金粟斋刻本,是严复著作中唯一采用木刻方式出版的著作,亦为《穆勒名学》之初本,此后皆为排印本。这种现象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少见,像《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在古籍善本拍卖市场上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其中最便宜的只有几千元,至于最贵的要200多万元。从纸张来区分,有白棉纸、黄麻纸、竹纸;从年代上区分,有元刊本、明初刊本等等,可见即使名称一样的书籍,也有天壤之别。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