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厢,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如火如荼;这边厢,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探索也从未止步。从艺术品基金到艺术品“股票”,从100万元投资额的门槛设定到100元就可参与的平民路线,金融化了的艺术品已经褪去了所谓“艺术”的高端外套,剩下的只是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介入的“投资市场”。
有人说,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股票”在中国为时尚早,对于一个本体市场都还未规范的领域,过快地引进金融思维,无异于拔苗助长;也有人说,艺术品被金融的武器“包装”之后,便和普通商品一样,与收藏无关,与文化无关,只与经济挂钩。然而,无论收藏界仍存在多大非议,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步伐却越来越快,让每一个普通百姓都能参与到艺术品投资当中,享受艺术品升值带来的经济利益,这样难道不好吗?
孰是孰非,暂无定论,或许可以宽容地认为,在一个成长中的市场,一切探索都有其可取之处。然而,作为收藏者、投资者,想在金融化的艺术品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还是要预先对其具体的概念和操作有一个了解,毕竟这种融合在很多国人眼中还是个“新生事物”,尤其是这一年中发展迅速、已经与每个人近在咫尺的艺术品基金、理财产品和所谓的艺术品“股票”。
艺术品基金
艺术品基金,顾名思义,就是以基金的模式运作艺术品,通俗而言,就是合伙购买艺术品的扩大化和市场化。两个人合伙出钱购买艺术品,肯定不能称作基金,而100个人合伙出钱购买艺术品,就具备了基金操作的最基础要求。
目前在中国运行的为数不多的几种所谓艺术品基金,大多是私募封闭型基金,即通过非完全公开的方式,向特定少数投资者募集资金,进行艺术品投资,并且有一定的封闭期,在此期间,投资者的资金不得赎回,只能在基金到期之后才能核算盈亏,拿回自己的投资以及盈利。刚刚在7月初发布两款基金的德美艺嘉艺术品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遵照的即是这种模式。
德美艺嘉艺术品基金依托于梅·摩尔艺术品指数,与兴业银行、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联合创建,首期发布的两款基金分别为“德美兴业世博艺术基金”和“德美皇家丝织品基金”,前者以2010年上海世博主题馆参展作品为主要收藏对象,募集资金规模为5000万元;后者主要投资明清时期的龙袍及皇家丝织品,基金规模为3000万到5000万元。两款基金的封闭期均为3年,投资最小额度为100万元,单个投资人投资金额所占的比例不能超过所有投资人的50%。基金到期后,将以拍卖的形式卖掉艺术品以期获利,或通过发行2期基金将其赎回,以返利给1期基金投资人。德美艺嘉艺术品基金将年回报率预期定位在15%,当然也不排除艺术品价值不升反降的可能,既然是投资就有风险,私募基金也是不保本的。
因为是私募形式,所以普通大众虽然能够看到这条新闻,却不知应该到哪去购买。既没有银行窗口可供排队,也没有公开的联系方式可以咨询,这就是私募基金的“规则”,投资者往往集中在一个较小的“圈子”里,同时,最低100万元且3年中不得赎回的门槛也不是一般“散户”所能轻易迈过的。
与此类似的艺术品私募基金在国内并不罕见,因为“圈子”太小,又不能公开发行,所以影响力始终有限,无法成为公众都能参与的投资形式。
既然私募基金局限性大,那么发行公募基金不是一个更好的办法吗?然而,严格的艺术品公募基金至今在国内几乎没有,此前人们常提到的“民生银行艺术品基金”即民生银行“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对外的严格叫法是“理财产品”,“基金”只能算是类似约定俗成的“小名”。
艺术品理财产品
民生银行联合信托公司与艺术顾问公司研发的“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迄今已对外发行了2期。其2007年推出的1号产品最终实现了高达25.5%的收益率,今年年初便又“趁热打铁”,推出了2号产品。这款理财产品为非100%保本浮动收益,即不保本,预期收益在0%至18%,个人最低投资额为50万元,机构最低投资额为200万元,均以10万元阶梯递增,封闭期限为3年,不可提前终止。
既然是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就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只要在发行期间到民生银行购买即可。民生银行也会在每季度发一份报告,向所有投资者汇报近期的投资状况,诸如买了哪些艺术品等等,具体内容外人当然无法得知。
2009年6月,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携手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推出“国投信托·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10年6月,再度推出“国投飞龙艺术品基金·保利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国投飞龙艺术品基金·保利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不同于单纯的基金和理财产品,这款投资品的正式名称是“信托理财产品”。
信托即信用委托,基于信任将资金委托给某人或某机构代为管理。其实信托原理当然也应用于银行等金融领域,但由于国内金融机构的功能划分比较详细,所以只有信托机构发行的产品才能称为信托产品。
国投信托的这款信托理财产品主要面向建设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私募。最低委托额为50万元,以10万元阶梯递增,封闭期限为1年至1年半。值得注意的是,它投资的是艺术品的收益权,也就是并非投资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实物,而是不通过直接买卖就可以享受艺术品升值的收益。据了解,这种模式在业内尚属首创,因此内部人士对于具体的操作模式讳莫如深。如果要购买这款信托理财产品,第一步当然是成为建设银行私人银行客户。
艺术品“股票”
股票市场萎靡不振,艺术品这一“股”却毫无“熊”相。7月,正式运行不到两个月的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第一个交易产品——“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发行交易商为天禄琳琅。此举标志着中国百姓终于可以像炒股票一样炒艺术品了。
深圳文交所发售资产包遵循的是“权益拆分”的模式,即将一个资产包分成若干份,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购拆分的份数,来获得该物品的部分所有权和部分收益。例如这个1号艺术品资产包,将中国画家杨培江的4幅油画和8幅宣纸彩墨作品进行打包,市场总估价约在600万元,而此次以240万元的总价发行,拆分为1000份,即每份2400元,最低认购份数为5份,即1.2万元,也就是说,投资者只要拿出1.2万元,就可以享受该艺术品资产包升值所能带来的收益,当然,也要承担资产包可能贬值的风险。
股票人人都能炒,深圳文交所推出的艺术品资产包就是要让人人都能参与艺术品的交易,哪怕不是完整的艺术品。投资者只需要像股票交易一样,到深圳文交所完成开户登记手续,就可以进行艺术品资产包买卖了。但是,目前其线上交易系统仍在测试阶段,投资者暂时只能通过线下交易,也就是从早期的拥有者手中买来“股份”。据了解,系统上线后可能每周规定1至2个交易日,并逐步完善其流通性。
股票的价格受市场环境、相关政策、企业业绩等多方面影响,艺术品“股票”则主要受投资者对艺术品未来价值预期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大多数投资者都对这个资产包有极高的预期,都想在价格处于低位的时候进仓,那么其交易价格自然节节攀升;反之亦然,如果大多数投资者都不看好这个资产包的前景,纷纷抛售手中的“股份”,那价格自然就要跌了。换言之,虽然这种投资模式对于资金的要求相对比较低,但对于投资者素质的要求却一点也不低,如果对于艺术品当前的实际价值没有很好的判断,则很难获得较好的收益。
艺术品价值的最终实现,在它整体完成交易的那一刻。深圳文交所将设定每个资产包的交易期限,期限到了即将艺术品整体卖掉,实现其最终价值,或规定持有70%“股权”的人有权进行要约收购,即收购整个艺术品资产包,成为正式的、惟一的拥有者。
将艺术品整体进行拆分交易,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给其中的每份确定了一个名称——艺术品份额。与深圳模式相比,天津模式显得更为“亲民”,尽管尚未正式推出第一件艺术品,但其基本定位即是艺术品值多少钱就拆分为多少份额,即每份1元。其一切运行模式参照股市,工作日每天交易,最低交易额为“一手”即100份,也就是说,只要拿出100元钱,就可以参与艺术品份额的买卖。几乎是“零门槛”的交易模式引来了大批关注者,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先期进行的两件模拟艺术品的仿真交易大赛,类似于某些金融网站或游戏网站的模拟炒股大赛,参与者众多,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其正式开户交易至今未能上线,据称仍在系统调试阶段,但与深圳文交所的先推出产品、后建设系统不同的是,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尽管还没有拿出可供买卖的艺术品,却已经在规章制度方面做得相对完善,只要登录其网站即可了解详情。
据业内人士透露,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主创人员”正在筹备成立北京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作为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北京,如果正式运行供大众参与投资的艺术品交易平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像炒股票一样炒艺术品,对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记者手记:将艺术品变成金融产品,基金化、股票化,这种模式究竟是好是坏?这似乎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2009年,本报曾就艺术品金融化的问题做过深入报道,当时的担忧依然是今日的担忧:尚未健全的艺术品市场引进了金融这件“先进武器”,二者能顺利融合吗?或许真的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结果如何不妨拭目以待。
但是,对于很可能直接参与其中的广大收藏者、投资者而言,了解艺术品金融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种种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金融的利器将艺术品的独特属性尽量淡化,而是着重提升其价格与投资属性,于是,在一起一落之间,艺术品才能顺利跨进金融的门槛。这当然是一个有效的投资领域,早有西方数十年的历史作为见证,不仅有效,而且很可能获利不菲,但这种投资和收藏却并不是一件事,种种交易并不涉及投资人是否喜爱收藏,甚至可以这样说,它与收藏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