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赞助是培育品牌的文雅方式
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当代”)将今年的帅印交到了曾在尤伦斯艺术中心担纲艺术总监的秦思源手中。因为有着博洛尼亚展览集团的强大经济后盾,“上海当代”也和“艺术北京”一样并无资金拮据的窘迫。秦思源透露,“上海当代”生存模式依据国外成熟模式,以出售展位为主,但不排除与一些商业品牌的赞助洽谈。
秦思源说,很多国外知名商业品牌一直有艺术赞助的历史。比如卡地亚在法国有自己的美术馆,每年都会花费一定资金举办一些艺术家的展览。这种美誉度的建立对品牌的长期形象规划显然大有益处。“我在国外看过这样的数据,一个品牌如果花5000万元作普通的广告,当年它的收益可能在1亿元左右,但如果通过艺术活动赞助来提高自身形象,那么年收益可以高达2亿元以上。”
秦思源认为,企业通过艺术赞助,能以一种文雅的方式将品牌根植于心,而且影响面更加具有针对性。“比如,它赞助某艺术活动的贵宾晚宴,或者以自己的名义冠名一个艺术演讲厅、论坛等。参加的人群在寻找这个活动地点时,必定会向旁人打听,某某演讲厅位于哪里等。这些具有一定爱好取向的特定人群,在多次活动后发现,自己喜欢的晚宴、论坛总是与某个品牌关联,很自然便会对该品牌产生好感。”秦思源说,这种通过长期培养潜入人心的好感,完全不同于通过普通广告的强迫视听,前者具有春风化雨的认同感,而后者则越来越令人厌倦。
艺术牵手商业有合作底线
董梦阳在2004年筹办国内第一届画廊博览会(即CIGE前身)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家国内企业向他们提出:“赞助没有问题,只要开幕现场能请到某某领导,钱马上到账。”这种赞助模式自然没有被董梦阳采纳。
在秦思源看来,国内一些企业更多地将赞助看作一种广告。有了这种心理暗示,他们会要求在艺术活动现场放置能与“广告费”相抵的巨幅广告。董梦阳也说,国内有些企业往往会要求开幕现场敲锣打鼓或采用类似于“猪儿肥、猪儿壮”的广告语,如果满足他们这样的要求,艺术博览会的艺术氛围将消失殆尽。“艺术活动和商业合作要有一个底线,不能破坏艺术活动本身的生命力”。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公司并不这样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有了曝光度就足够了,比如艺术活动中赞助的免费香槟酒,只是要求在活动宣传册上印制一个小LOGO就足以。”秦思源说。
负责“SOHO中国”摄影展的吴昊认为,国内企业远离艺术活动,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政府还未出台相关企业在艺术赞助后可获得免税等激励政策。吴昊说,在欧洲,企业对艺术活动进行赞助,往往会获得税收方面的优惠。“比如,一个企业一年赞助了艺术或者其他活动100万欧元,政府就会免去其当年60万欧元的税收。”
吴昊说,由于市场刚刚建立,对于艺术活动的人气能否达到期望,也是国内企业对赞助艺术活动的顾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