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 金棕榈+金酸梅:中国当代艺术2009

MadeIn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14 10:13:0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Calm 平静 water mattress machinery ruins 水床机械装置废墟 700x500cm 2009

看见自己的眼睛——中东当代艺术展

展出时间:9月6日

展出地点:香格纳画廊H空间

投票人:鲍栋、段君、刘礼宾、李笑男、杨扬

    The Color of heaven 天堂的颜色 glasses 玻璃杯

Make up 化妆 Acrylic on canvas 170x380cm 2009

Make up 化妆 Acrylic on canvas 150x170cm 2009

   

MadeIn(没顶文化有限公司)是由徐震在2009年创立于上海的文化有限公司。公司致力于艺术创造、制作、传播、支持以及策划,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式文化有限公司。本次展览是以中国人的理解方式对中东多元文化状态的一种艺术呈现。本次展览所涉及的形象、文字都是选用世界各地各种媒体公开发表的漫画为元素,拼贴、组合而成。该公司在媒体中称:该展览是中国规模最大、最专业中东当代艺术展,在展览上您将见到中东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中东当代艺术是国际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这个展览真实地反映了中东当代文化环境中艺术创造的自由和多样性,尤其体现了中东新一代艺术家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和新语言进行艺术创作时所表现出的探索与实验精神。

艺术家自述:总体而言这个展览是针对“异国情调”的主题的,这个展览有许多人参与,有的还不是艺术家,MadeIn这个新体制使展览有了更丰富的角度。整个过程有点像艺术家交流计划中的驻站计划,但重点在于反过来看自己,对比一下中国的异同情调。中东的“异国情调”的线索,包括战争、宗教、建筑、文字等视觉元素,还有中东地区的情绪,对西方国家的看法。反观中国当代,则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问题更敏感。这是一种对当代艺术的一种探讨。我相信,包括中国艺术家也不赞成这样的“异国情调”,也不希望观众把它看作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

鲍栋:徐震以抛弃具体艺术家身份的方式摆脱了中国当代艺术一贯的身份焦虑症,或许可以使创造力能够不依赖于身份限制而不断生长出来。这个举动充满危险,也包含可能,这种挑战性的实践值得关注。

段君:投票给该作品,并不是因为作品本身的质量,而是我反对对该作品的质疑,我反对的不是质疑——任何作品都应当得到质疑,我反对的是对该作品质疑的理由,它们多数具有虚无主义的色彩。

刘礼宾:在2009年特定的年度背景下,顾德新的《2009-5-2》,孙原、彭禹的《自由》,隋建国的《运动的张力》尤其彰显了一种现实针对性,这一针对性的获得是借助对作品的有效控制来实现的,而绝非是对事件的口号式的图解,以及对作品规模化的追求来求得的。三件装置作品均是基于特定空间创作的,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处理极为精到,把握相当准确,作品与空间形成了紧密的呼应关系,展览空间成为了撼人的体验现场。顾德新对“现实和天堂”关系的追问,在一个无足轻重的日子中展开,这个“日子”的非纪念性,点明了我们所处环境的常态。孙原、彭禹的“自由的呓语”在铁罐中时而狂躁,虚张声势;时而疲软,气若游丝,将铁罐外的观众引入了铁罐中。隋建国作品中的两种运动轨迹(两个大球的滚动和穿刺在管道中的钢珠)使观众一方面惊恐于所处空间的逼仄,一方面分心于钢珠的运动所带来的另一路线的可能性——依然是处于控制之中。

与上述三件作品的集中性相反,徐冰的《木林森计划》是他的“为人民服务”一贯立场的延续和体现,作品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和非作品性。但正由于多方面的参与以及创作时空的相对延宕,使这件作品具有更强的深入性。此外,在中国经济发展、全球资源争夺与斗争的背景下,王迈的《南海油气专线1号》以看似卡通和轻松的作品风格,游走于历史、现实、权力、霸权、资源……的缝隙之中,揭开了合理、正义面纱下面的国家面孔。周啸虎的 《集训营》则集中处理了中国现实语境下人们在追求财富狂热激情下的非常态,所有的人物都倒立着,看似滑稽和无奈,实则正常和残酷。徐震在《看见自己的眼睛:中东当代艺术展》中,借助对创作主体重要性的回避,将观众置入了对自己的质疑之中——这里面自然包括对自己艺术立场的惯有认同、对自己各种身份的习惯以及对“当代艺术场域”的想当然。

李笑男:真的很中东,真的很中国。本年度最有趣的作品。艺术最应该是有趣的,或者说最起码应该是有趣的。一个化名为Made-In的匿名者,做了一个中国人的“中东当代艺术展”。这件作品有趣之处在于它的操作方式大于它的作品物理内容本身。徐震通过消解个人身份,甚至民族身份的方式,同当代艺术开了一个玩笑。这个玩笑让很多貌似严肃的循规蹈矩者和煞有介事的为艺术家无处遁形。

杨扬:对这个作品讨论最多的,是对于艺术家身份的探讨。徐震的做法很吸引我,因为并不是简单的藏匿艺术家身份——这个早就尝试过了;而是发射假信号,让观众产生艺术家身份的误读。一旦真正的身份被公之于众,自然会引起反思。民族、地域、国籍、性别、年龄……这些身份符号对于作品本身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更让人回味的是他选择的替代身份是“中东艺术家”,这是继中国当代艺术之后在国际艺术界、艺术市场上的新起之秀。艺术家仿佛在说,中国艺术家也会做中东艺术,那又如何?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下一页艾未未
上一页徐冰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