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使艺考生压力更大,影响他们的选择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27 14:50:3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近年来,艺术考试一直处于“高烧不退”的状态,“文化分不够,艺考分来补”这样的曲线救国上大学戏码不断上演。不过随着去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高等学校要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成绩要求。不知这条举措能否给热火朝天的艺考现状降降温。

同时,在艺考现场我们也采访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声音,有些考生表示自己选择某所大学或专业是遵从于父母的安排而非自己,而考生父母也是十分明确的表示:这样是为了孩子。当然也有学生和其父母表示这是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切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但像前者那样父母替孩子做决定的不在少数。针对目前出现的一些关于艺考和艺术教育的问题,艺术中国专访了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

艺术中国:一些考生家长替孩子做决定去考某所学校某个专业,对此您怎么看?

谭平: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事正常,不能拿一个传统的观念说这事是对是错。独生子女可以说是这些事最根本的一个由来,如果家里有很多孩子,家长就不会那么关注你必须要干什么。比如有五个孩子,能读书的就读书,不能读书就干活,这样就能使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表达出来。独生子女的话孩子就会需要承担很多,因为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孩子。现在整个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家庭和孩子压力都很大,所以在面临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时,一个人的目标和喜好就会容易偏离,最终升学变成了第一位而非爱好。因为学艺术要考虑到你将来如何养活自己,如何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当时上学相比真的压力很大,难度更大,这些会深深影响他们对自己未来的选择,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艺术中国:那父母替孩子做决定去学艺术、考艺术院校,对孩子的未来算不算一种不良的干预?

谭平:在当前艺考的大背景下,有些人确实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去选择专业,而最终能成为艺术家的也少之又少。尽管少之又少,但是在目前的艺考规模下,如果他能够进入美院进入好的院校,还是对他的将来有益处。我们现在也能看到,比如每年招了绘画200人,真正靠纯艺术做到不仅能够生存而且成为未来艺术家的也就10%,这已经相当不错了。这10%有可能就是有天赋、热爱艺术的人,其他人可能通过学艺术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素质,同时又可以找到工作,解决生存问题。

 

艺术中国:艺考热之前的一些考生会为了自己想去的院校而不惜坚持考好几年,直到考上为止,这个应该也算是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过现在这样的考生好像不多了。

谭平:这个就是压力,相当一部分家长是为了升学第一。比如今年孩子考了5个学校,也有考10个的,考上哪个算哪个,不会给孩子一个去针对哪个学校考两次三次四次的机会。考生年龄小没有自己生存的条件,必须依靠家庭依靠父母,这个没办法。但也有个别的考生还是比较坚持自理的想法和理想。

 

艺术中国: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据此《意见》到2015年艺术教育或将被当作学校考核和学生中高考录取参评的重要内容。这个您怎么看?

谭平:我觉得这事很重要。比如说以前苏联的科技发展超过了美国,于是美国展开调查苏联是如何做到的,最后发现他们有艺术教育,而且从小学就开始了,后来美国也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体系中也加入艺术教育而且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发展到今天,最缺乏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东西从哪来,不是说让你想你就能想出来。我们过去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考学,高考要考什么我就去学什么,不考什么我就不去学。在学校里学生有些素质能力变得越来越弱,比如美术、音乐、体育等,恨不得都没有了。现在从小学开始加入美术,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孩子应该有很多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审美的基本素质,这个是特别重要的。难度在于实施,这个就牵涉到我们师资的水平,因为我们小时候以前也上过美术课,就是练练毛笔字、临摹一些花草等等,这样的美术课意义就不大了。真正的美术是对于一个人各种感官的启发,所以需要真正的课程创新。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朝花夕拾”小幅油画邀请展在奥加美术馆开幕
· 谭平:时间——我的创作方法
· 十个男人一台戏 今日美术馆上演“教师突击”
· 谭平:缺少热爱会让艺考成为一生的痛苦
· 谭平/陈坚/刘彦湖纸上作品展于青岛美术馆举办
· 纸上风骨——谭平/陈坚/刘彦湖纸上作品展
· 谭平:缺少热爱会让艺考成为一生的痛苦
· 谭平:“形式化”的抽象
· 谭平:艺术家创造工作方法比作品结果更重要
· 自言Murmurs——谭平绘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