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行进中的展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4 14:27:1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队列:一个展览》(Procession: An Exhibition)

即使初秋已至,曼彻斯特夏日狂欢的余温却依旧留存——被称作“曼城的艺术电影及视觉艺术中心”的角屋(CornerHouse)力邀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担任“曼彻斯特国际文化艺术节”(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七月五日开幕游行的策划,并以此为起点,“走出”一个《队列:一个展览》(Procession: An Exhibition)。

特纳得主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

戴勒认为“艺术无关乎制作,只关乎呈现”,他最著名的“呈现”,当属取材于1984年英国矿工罢工的暴力冲突事件、耗时三年制作的《欧格里夫之战》(The Battle of Orgreave)。在这件作品中,戴勒组织近千位当地居民及当事人,重演了被媒体扭曲真相的原始事件,并制作成纪录片,与相关访谈、剪报、文件和图片等一并展出。戴勒的作品没有开宗明义的声明,有的只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更加深入严谨的思考,正基与此,凭借《欧格里夫之战》(The Battle of Orgreave)的历史文献和多媒体装置《记忆桶》(Memory Bucket),戴勒终于在2004年众望所归地捧走特纳(Turner Prize)。

行进中的展览

戴勒自认“北方情结”浓厚,在他眼中,北方文化最好的切入点,莫过于“队列游行”(Procession)。从罗马士兵身携战利品凯旋而归,到“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国际劳动节游行,曼城那些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在队列的行进中得以重温。“‘队列’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这座北方之都、工业之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风貌”,戴勒说。

“队列”也如行走的长卷,被戴勒大胆又不失细腻地展开,曼城风情尽收眼底。除了人们熟知的玫瑰皇后、铜管乐队这些典型性喜庆元素外,“非典”风景也进入观者视野:灵车缓缓而行,以纪念曼城夜店辉煌时代的消逝;瓦莱丽小食店搬到了花车上,据说它是英国培根卷的家乡;唱诗班“食”兴大发,高唱欧德罕(J. H. Oldham)是第一家“鱼和薯条”店的拥有者;《大问题》(Big Issue)的售卖者、飙车族和嘈杂的电子乐队也走上街头,被媒体笑称为“反社会行为(ASBO)的市长节嘉年华(Lord Mayor's Show)”。今次的队列表演还分设不同奖项,其中最佳花车授予Chorlton Park小学对2050年曼城的幻想(被水淹没),最佳条幅授予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对于烟灰缸的描述。

《队列:一个展览》(Procession: An Exhibition)

当日盛况被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制作成影片,并持续在“角屋”(CornerHouse)的第一展厅播映。

第二展厅则以影像、图片及遗留物等,试图在历史的上下文中,去探寻大曼彻斯特郡(Greater Manchester)游行文化的渊源。其中包括斯特雷特福德盛装游行(Stretford Pageants)、圣神降临周的游行(Whit Walks)、世界首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1961年对曼城的造访时的影片档案,甘地(Gandhi)1931年参观兰开夏的棉纱厂时走过的一级台阶,甚至恩格斯家族工厂遗址上的瓦砾。第三展厅展出的是出自被戴勒誉为“国宝级手艺人”的艾德•霍尔之手(Ed Hall),手工缝纫制作的条幅,堪称英国式游行条幅的选萃之作。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