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理查德•赖特:美得令人心悸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4 14:21:3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2009年特纳奖大展的‘看头’之一,便是参观者留于公告栏上的观后感。同以往激烈质疑的言辞相比,今年的观众通过这方寸之地,终于可表达出对艺术作品的喜爱而非揶揄,我也忍不住加入此列,即使我在评审团占据一席之地。我匿名写下了: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天才”。卫报(Guardian)评论员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所幸天才不致被埋没,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借第55届匹兹堡卡内基国际艺术展(55th Carnegie International in Pittsburgh)的参展作品和爱尔兰恩格里比画廊(Ingleby Gallery)的个展获得提名,在即将步入“天命之年”时抓住最后一次机会(入选者须在50岁以下),捧得特纳。

理查德1995年毕业于苏格兰格拉斯哥艺术学院(Glasgow School of Art),最早从事布上肖像绘画,随后将创作载体移至墙面,风格也趋抽象。“转型”的他销毁了从前的一切作品,“那些画都是垃圾”,他说:“我觉得那些作品与现在这个时代无关,‘放弃画布’让我觉得如释重负,总算不需要到哪儿都背着它们了”。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理查德的艺术依旧有些“脱离时代”。他的创作技法当代艺术家甚少使用:首先在纸上绘制草图,然后按画稿轮廓线密刺小孔,把白垩粉扑打入纸,使粉点透在壁上,最后依粉点以箔或颜料作画,结合中古时期用来使稿纸变硬的弱性粘胶剂。壁画的特性使其无法被运输买卖、无法进入市场,同闹哄哄的YBAs比起来,理查德犹如当代艺术的隐者。

理查德依据不同的环境而创作,本次为特纳奖大展绘制的作品以金箔为媒材,乍看如同一幅巨大的罗夏测验的(Rorschach Test)墨迹,投射出的却是观者的心理映像。远看如山中霓云,气象万千,近看微妙中变化,回味无穷,其灿烂精细令人想起布莱克(William Blake),气势磅礴中又有透纳的神髓。不过理查德在创作之初并未如此“胸怀大略”,灵感只是来自他的一次短途旅行——从苏格兰搭夜车到伦敦,在泰特(Tate Gallery)花上一整天观看一件作品,再乘夜车返回。

他的作品似乎也在做着“短途旅行”,每当展览结束后,展厅的墙面被重新上漆,作品也随即消失。理查德仿佛用他的艺术,书写着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黄金时分叹短殇》。虽然“大地初绿披金装,亮丽色彩难久长”让人不免失落,但于理查德,更多的是释怀,因他所强调的,便是那“存在的一刻”。

素以尖刻闻名的《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评论家理查德•多曼(Richard Dorment),在看到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的作品后,写下了有史以来对特纳奖的唯一“美言”:“理查德的作品美得让人心悸,在它面前简直难以挪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