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工艺美术•再生产"专家座谈会,赵萌、苏丹、林乐成、张夫也、尚刚、方晓风、周志、章星、陈岸瑛、陈彦姝、郭秋惠等11位专家及10余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了研讨。作为清华美院即将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的“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的预备会议,本次座谈会旨在以头脑风暴形式深化“再生产”这一会议主题,探索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创新生产模式,为3月22日-24日在南通进行的大规模研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座谈会首先由尚刚、郭秋惠和陈彦姝归纳分析中国工艺美术在古代、近代和当代的主要生产模式,随后进行集体研讨,最后由赵萌书记做总结。
尚刚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基本生产模式,是以官府为核心的、适应等级社会的模式,他指出,自清亡之后,再没有中央性的设计机构了,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第一要解决的是设计问题。郭秋惠指出,中国近代工艺美术生产以介于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之间的工场手工业为主,同时伴随工厂、家庭、作坊、合作社等多种生产形式。陈彦姝结合南方调研实例,讲述了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七种生产模式:家庭作坊,个人创作,高端收藏,私人定制,公司量产,私人专题博物馆,服务平台。
在集体研讨阶段,清华美院副院长苏丹教授率先发言,指出在当代出现了一种逆工业化的趋势,人们开始对批量化的工业产品腻烦了,工业化体系开始自我反省,并创造出多元化的选择,这就为工艺美术的再生产提供了一个契机。艺术史论系主任张夫也教授指出,工艺美术的生产模式,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无非有两大类,一类是高档的,面向少数人的,还有一类是面向大众的、普及的。工艺美术的传播和影响是靠贸易、销售实现的,作为老百姓来说,接触最多的就是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装饰》主编方晓风教授反对当代工艺美术的艺术化和博物馆化的发展趋向,认为工艺美术不应轻视日常生活,工艺美术的生产和消费,很重要的一点是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这是工艺美术在当代的再生产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问题。《装饰》编辑部主任周志博士着重探讨了重建工艺美术审美价值观的必要性,在工业化大生产以后,简约的设计审美观开始流行,传统的工艺美术面临着一种以前的审美价值被打破、但是新的审美价值又没建立起来的问题。
工艺美术系主任林乐成教授说,他为参加在南通举办的研讨会做了大量调研,最后确定了“当代工艺美术的再生产与再教育”这个选题,认为学院对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教育,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陶瓷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章星教授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工艺美术再生产应抓住学院教育这个上游环节,他举例说,陶瓷系在宜兴和德化举办的培训班,为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中坚人才。赵萌书记总结说,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是由宫廷主导的,今天宫廷消失了,话语的主导权应该转向学院。在信息时代,有着悠久传统的工艺美术正面临一次重大的转变,学院应该对此转变形成判断,自觉承担起时代的重任,而这正是学院花大力气举办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