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30周年 > 招生培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现任教师简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20 19:06:2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艺术史论系现任教师简介(在职 以拼音为序排名)
陈岸瑛
副教授    哲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艺术史论系副主任 《装饰》副主编
研究方向:
1.   西方近现代美术的历史与理论
2.   西方现当代艺术/设计理论
3.   美学
4.   视觉文化研究
学术主张:
对西方画论及西方近现代美术史进行研究,结合画论、作品与创作者生平,揭示西方近现代美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对与艺术/设计批评相关的西方理论进行梳理,以整理和翻译外文文献为手段,促进国内艺术与设计批评的发展;对西方美学经典文著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对视觉文化研究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及有关文著进行研究,为艺术史和设计史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视野。 
学术成果:
1、著作:《新乌托邦主义》,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2、译著:《寻常物的嬗变》,阿瑟·丹托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3、主持研究项目:“影响我们时代的100位新锐艺术家”,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项目,2013年10月-2015年12月;“西方现代美术的观念基础和美学基础”,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项目,2005年12月-2008年10月;“当代国际设计展览机制对创新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推动研究”(任副组长),清华大学自主科研Z03攻坚专项,2011年11月-2014年12月
4、代表论文:
“巴黎改造,城市景观与印象派”,《三十二个展览:印象派全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2012年度中国设计理论界学术与思想动态”,《艺术设计研究》,2013年第3期;
“群星璀璨的天空——合伙人制与设计明星的孕育”,《装饰》,2013年3月;
“机器与人民——现代主义设计伦理思想溯源”,《装饰》,2012年10月;
“100位艺术新星: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艺术史叙事”,《艺术设计研究》,2012年第2期;
“眼与心与世界”,《艺术当代》,2011年第4期;
“未来主义和纯粹主义——欧洲机器美学的缘起”,《装饰》,2010年4月
“恩斯特•布洛赫视野中的建筑乌托邦”,《装饰》,2009年5月;
“节日新论”,《装饰》,2009年2月;
“作为泛设计批评的视觉文化研究”,《美术观察》,2008年12月;
“瑞士绘画:从中世纪晚期到1900年前后”,《美术观察》,2007年6月;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简析”,《美术观察》,2005年8月;
“塞尚式的困惑”,《装饰》,2005年9月;
“设计的哲学本质”,《装饰》,2005年2月;
“恩斯特•布洛赫对梦想的分析及其他”,《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水墨研究》第4辑,2003年7月;
“‘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保护什么?如何保护?”,《装饰》,2003年3月 
教学情况:
本科生课程: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美学
研究生课程:美学、视觉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获奖情况:
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2年入选清华大学“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2013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二作者)

陈池瑜

教授 文学博士

美术学博士生导师 艺术学博士后合作导师

全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艺术学)评审专家、CSSCI杂志《艺术百家》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学术丛刊《艺术与科学》副主编。

研究方向:

1、中国美术历史与理论

主要开展对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研究和山水画思想根源的研究,以及人物画的研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中国山水画的萌芽与创立》、《刘宋时期的山水画论成就》、《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论的影响》等;在CSSCI杂志《清华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上发表《张渥的九歌图与神话形象》、《兴成教化与中国人物画的功能》、《陈师曾中国画进步论之意义》等文。

开展对中国现代美术理论研究,出版30万字的专著《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对中国现代美术思潮、美术理论、美术史研究状况及中国现代美术的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专著在美术理论界有一定影响。

2、艺术原理

主要开展对艺术基本原理和建立中国艺术学学科的研究,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以艺术学命名的30万字专著《现代艺术学导论》,对艺术学和艺术美学中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新的观点。本书被《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作为20世纪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评介。本专著在艺术学界有较大影响。此外对中国书画美学进行研究,在台湾艺术大学发表《诗画特征之中西美学比较》,另在核心期刊发表《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王僧虔书论研究》等文。

3、中国美术批评学

目前正在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国美术批评学》的科研工作。

开展对美术批评学和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理论的研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艺术批评学研究》的科研工作,在《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提纲》,提出中国美术批评学理论框架,此外还发表论文《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四大特征》、《象、意、形、神范畴在中国美术批评中的运用》等文,被《高校社科文摘》、《造型艺术》转载,产生良好的学术效果。另开展美术批评,发表有关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及有关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陈师曾、李可染、黄宾虹、张仃、吴冠中的艺术评论文章。另在波兰用英文发表《新中国建设与绘画》,在台湾发表《现代中国画的传统与变革》等文。

4、中国艺术史学史

2009年完成国家艺术科学项目《中国美术史学理论研究》的科研工作,发表长篇论文《中国艺术史学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画史体系与史学理论》、《谢赫画品的历史价值及若干问题辨析》、《中国早期书法史学理论》,论文被人民大学主办的《造型艺术》转载,观点被有关专家征引和评述,产生良好的学术影响。

学术主张:

1、中国美术历史与理论

中国山水画与山水画论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绘画和艺术精神的重要代表。本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中国山水画在魏晋时期就已经产生,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天地大美”“与物为春”等思想的影响,老庄思想和魏晋的自然主义观念是中国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中国山水画论的精神内核。而孔子的礼乐思想影响我国古代对绘画本质的规定,绘画功能是“成教化、助人伦”,儒家伦理思想促进我国早期人物画的繁荣。

出版30万字的专著《中国现代美术学史》,以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为思想文化背景,提出中国现代美术三大思潮的观点,即美术革命思潮、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和中西融合思潮,认为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响,经过两代美术史论家和艺术家的努力创造,中国美术理论、美术史研究状况由古典形态转换到现代形态,中国美术史论的发展由此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艺术原理

艺术学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得到新的发展,对艺术学基本原理和艺术学学科研究是我国艺术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专著《现代艺术学导论》中对艺术本质、艺术发生、艺术功能的研究提出新的学术观点,认为艺术是开放性审美关系的创造、艺术发生于生命意志的形式表现、艺术具有文化参与功能等。还发表《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与前景》、《建立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之可能性探讨》等论文,主张吸收中国传统的书论、画论、书品、画品、书史、画史以及传统诗论、乐论等艺术史论成果,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学观点方法,研究新的艺术现象,建立起具有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

3、中国美术批评学

认为中国古代的书论、画论、书品、画品相当丰富,形成中国书画批评中特有范畴、批评方法和价值标准,随着美术学学科的发展和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的实际需要,应加强“美术批评学”学科的建设,重视对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理论的发掘和借鉴,防止批评理论中的“西化”倾向,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的基本观念、方法、价值标准,促进中国美术批评学科的发展。

4、中国艺术史学史

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中国是最早有艺术史学的国家,中国艺术史不同于西方艺术史,中国艺术史最早产生于文字书法史,由书法史拉动绘画史的发展,中国艺术史的写作方法是早期以品评为主,史和论包含在品评中,唐宋以后书画史独立发展,以史传为中心,兼及品论、鉴藏、著录于一体。应建立中国艺术史学史学科。

学术成果:

1、《中国现代美术学史》(专著,30万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现代艺术学导论》(专著,32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008年第3次印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3、《艺术文章写作技巧》(专著,24万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2003年第2次印刷。

4、《中国美术史学理论研究》(研究成果报告,40万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科研项目,2009年通过验收结题。

5、“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四大特征”,《装饰》(清华大学主办),2004年第11期,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理论奖。

6、“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2003年第5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教育部委办)2003年第6期转载。

7、“兴成教化与中国文人画的功能”,《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004年被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造型艺术研究》第2期全文转载。

8、“象、意、形、神范畴在中国美术批评中的运用”,《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主办)2005年第3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造型艺术研究》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

9、“马克思‘美的规律’论对现代艺术的启示”,《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0、“张渥的九歌图与神话形象”,《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1、“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

12、“中国早期书法史学理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画史体系与史学理论”,《美术与设计》,2009年第2期;《造型艺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主办),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14、“谢赫画品的历史价值及若干问题辨析”,《艺术百家》,2009年第2期;《造型艺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主办),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15、“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贡献”,《美术研究》,2005年第1期;被台湾师范大学主办的《艺术论坛》2005年第3期、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的《朵云》第67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2008年)全文转载。

教学情况:

研究生课程:美术史论、中国书画美学

本科生课程:中国美术史、艺术学导论、中国现代美术学史、艺术类学术文章写作

陈彦姝

讲师 文学博士 党委研究生工作组副组长

研究方向:中国工艺美术史

学术主张:以详尽、系统地汇集和整理实物资料与文字史料为手段,展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在不同时代的面貌,进而分析其艺术特色,阐述其历史沿革、发展轨迹、风格变迁等。既注重宏观的脉络梳理,也包括个案的深入考察。借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帮助人们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感受古人造物之匠心、生活之情趣、审美之演变。在充分理解和体会传统工艺文化的基础上,为现代工艺美术、现代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科研项目:

文化部全国艺术与科学项目《汉唐工艺美术史料库》,主要参与者,在研。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项目《10-13世纪中国的设计与生活》,项目负责人,在研。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器用与生活——以宋辽金时代为例》,项目负责人,在研。

承担《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历史卷?丝绸》撰写工作,负责人,在研。

教学情况:

学院本科生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专业写作、宋辽金工艺美术史

清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

学术成果:

曾参与的科研项目有《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研究》(教育部课题)、《宋辽金工艺美术研究》(国家艺术与科学项目)。参与《中国美术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美术卷部分工艺美术辞条撰写。

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撰写《中国丝绸通史·魏晋南北朝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该书为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奖”。受外文出版社、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委托,修改、补充其即将联合出版的《中国丝绸艺术》全稿。

教学情况:

中国工艺美术史、专业写作、宋辽金工艺美术史

郭秋惠

讲师 文学博士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会员

研究方向:

1. 中国设计的历史与理论研究

2.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

学术主张:

系统整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总结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注重设计的功能分类及其与生活的联系,并建立设计史与科技史、经济史的联系;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设计,注意个案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相结合,注重其与中国近现代美术及工商业的密切联系,分析其与外国近现代设计的双向交流;关切现代设计与国家政策、文化产业、生活方式及审美风尚的联系。

学术成果:

在《装饰》、《美术观察》、《山花》等中文核心期刊和其它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与访谈30余篇。在《装饰》、《美术观察》、《山花》、《新设计》、《新平面》、《设计艺术》、《艺术设计研究》等学术刊物及会议发表论文与访谈30余篇。

著述:

1. 《中国美术大辞典》,条目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

2. 杭间、郭秋惠:《中国传统工艺》,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8月。Hang Jian & Guo Qiuhui, Chinese Art & Crafts,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6.10.

3. 郭秋惠、郑林庆编著:《追逐太阳的光影 邓伟》,天津杨柳青画社,2009年1月。

4. 杭间、郭秋惠:《中国传统工艺》(第2版),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1月。Hang Jian & Guo Qiuhui, Chinese Art & Crafts, version 2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10.1.

5. 郭秋惠编:《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吴劳文集》,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4月。

6. 杭间主编,张京生、郭秋惠副主编:《传统与学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史访谈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7. 院史编写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简史》,主要撰稿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8. 张京生、郭秋惠编:《光华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影存:1956-1999》,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1年10月。

科研项目:

1. 《装饰“救国”——民国装饰艺术思想研究(1912-1949)》,获得第4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已结项。

2. 主持清华大学海外横向课题(香港)《伍炳亮传统家具改良与创新研究》,在研。

3. 主持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一般项目《象征性与民族化:1949-1966年间新中国国家视觉设计》,在研。

获奖情况:

1. 杭间、郭秋惠:《中国传统工艺》(中英文版本),获2008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2008年。

2. 杭间、郭秋惠:《中国传统工艺》(中英文版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奖,2009年。

教学情况:

本科生课程:中国工艺美学史、中国设计史

清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中国美术史

刘平

讲师

研究方向:

1.西方美术史

2.西方中世纪美术史

简历:

1994-1999 北京大学广告学学士

2001-2003 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硕士

2004-2010 北京大学美术史博士

学术成果:

H.W.詹森(H.W.Janson) / A.F.詹森(A.F.Janson) / J.E.戴维斯(J.E.Davies)等,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译:《詹森艺术史》,第7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7月,翻译。

尼古斯·斯坦戈斯、赫伯特·里德:《艺术与艺术家词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审校。

《艺术史的写作及方法》,《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268-270、274、276-281。

《巴黎圣热尔曼·德·普雷修道院的罗马式艺术——建筑、雕刻与手稿装饰画》,《世界美术》,2010年第3期,106-109。

Nicolas Idier (édi.) : Shanghai : Histoire, Promenades, Anthologie et Dictionnaire, Robert Laffont, Paris, 2010,合著。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大型纪录片学术顾问、分集撰稿。

约翰·奥尼恩斯:《世界艺术地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翻译。

李静杰

教授 文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美术与宗教美术研究

学术主张:

以中国中古、近古美术遗存为对象,尤其侧重于佛教美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关联美术,注重实地调查获取资料,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学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质性问题研究。在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佛教图像学体系,揭示佛教图像的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完善中国佛教造像谱系研究,阐明佛教造像的阶段性和地域性发展情况;以佛教美术为基点,挖掘中古美术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新内涵。

学术成果:

本研究者以往学术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建立起南北朝、隋代佛教图像学框架;唐宋时期与明代佛教图像学框架尚在搭建之中,目前完成大半;

其二,本研究者与所指导学生基本构建起南北朝、唐宋时期佛像谱系;

其三,完成转轮圣王、佛足迹、佛钵信仰与图像三个子课题,推进中古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进程;

其四,指导学生在佛教纹样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代表论文:

1、“中原北朝期のサッタ太子とスダーナ太子本生図”(《中原北朝时期的萨埵太子与须达拏太子本生图像》),《MUSEUM》(东京国立博物馆研究志)第580号,2002年。

2、“中国北朝期における定光佛授記本生図の二種造形について”,《美学美術史研究論集》第18号,名古屋大学,2000年。又,“北朝时期定光佛授记本生图像的两种造型”,《艺术与科学》第5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雲岡第9·10窟の図像構成について”,《佛教藝術》第267号,东京,每日新闻社,2003年;“关于云冈第九、十窟的图像构成”,《艺术史研究》第10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北朝后期法华经图像的演变”,《艺术学》第21期,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4年。

5、“北斉~隋の盧舍那法界佛像の図像解釈”,《佛教艺术》第251号,东京,每日新闻社,2000年;“北齐至隋代三尊卢舍那法界佛像的图像解释”,《艺术学》第22期,台北,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6年。

6、“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艺术与科学》第3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安阳修定寺塔唐代浮雕图像分析”,《故宫学刊》第5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8、“大足安岳宋代石窟柳本尊十炼图像解析”,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编《2005年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9、“定州系白石佛像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3期。

10、“南北朝隋代佛教造像系谱与样式的整体观察”,《艺术与科学》第9辑,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9年。

教学情况:

中国考古学概论、佛教美术研究、汉唐宋元文化史文献讲读课程

李砚祖

教授 文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艺术与科学》丛刊主编

研究方向:

1. 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

2. 中国美术历史及理论

3. 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

学术主张:

本人主要从事设计艺术理论、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进而延及中国美术历史尤其是画论的研究工作。前者是属于实用艺术的研究领域,后者属于纯艺术的研究。纯艺术是由实用艺术发展而来,因此,研究实用艺术是基础。实用艺术的研究,由于其涉及面广,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诸多联系,交叉、借鉴以及全方位地思考,有益于研究的深入。在把握实用艺术学科的基本特性和理论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古代设计和工艺艺术的实物结合思想史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既是中国实用艺术研究的必然和需要,也有益于世界实用艺术的研究,在这方面,中国的学者具有责任和条件,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有许多需要研究和填补的空白。

出版著作:

1、《艺术设计概论》,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年;

2、《设计之维》,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工艺美术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获2002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5、《创造精致》,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年;

6、《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历史与文化》,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获2002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7、主编《人文设计艺术丛书》,已出9种,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009;

8、主编《全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已出6种;

9、主编《艺术与科学》丛刊,已出11卷;

10、在《文艺研究》、《装饰》、《美术与设计》、《设计艺术》、《新美术》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获奖情况:

1、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2002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1995年获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3年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2、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教学情况:

本科公共基础课:艺术设计概论

专业课:中外设计论著选读、设计批评等

研究生公共课:设计艺术学、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写作、学术要素讲座等

校新生研讨课:中国陶瓷艺术等

卢新华

教授

现任职务: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筹备办公室主任

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清华大学张仃研究中心副主任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励基金委员会秘书长

曾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秘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务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

社会学术兼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考委艺术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轻工联合会理事、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科学与艺术学会高级顾问

四川省科技馆高级顾问

研究方向:

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学术成果:

1、凝固在历史中的创造力价值(《装饰》杂志1991年第二期)

2、西安阿房宫宾馆大型陶砖壁画创作追述(《装饰》杂志1991年第三期)

3、忆康师尧先生最后一段人生历程(《美的源泉》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

4、艺术与科学互溶的两个世界(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论文集》1996年第85页—89页)

5、艺道之思—关于青铜工艺的发想(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设计艺术学研究》论文集 1998年 第291—303页)

6、“文物”和“文本”在艺术学和装饰学中的意义 (《装饰》杂志1999年第三期 第66—68页)

7、化物凝神 铸造生命 (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当代画家画风》研究文集 第115页—123页。2011年4月23日《光明日报》第七版转载)

8、走进艺术与科学创造的深境(《装饰》杂志2001年第三期 第20页—22页)

9、张开人类智慧的双眼(《美术观察》2001年第六期 第21页)

10、悟《物之道》抒《生之欲》(《科学》杂志2001年 第四期 第39页—40页)

11、雷加的创作意识与散文道路(作家出版社出版《生活与美》雷加研究文集 2001年 第173页—189页)

12、震荡20世纪艺术形态的哲学理念(《美术观察》杂志2001年第十期)

13、艺道概念的追寻和阐释(摄影出版社出版《中国工艺美术学研究》文集2001年)

14、唐绪祥与他的水墨画和金属艺术作品 (《装饰》杂志2003年第10期)

15、笔墨的诗意之舞——张兴斌的书法艺术(《光明日报》2004年3月28日第四版)

16、“隐私”的昭示—写在郑宁陶艺作品展前(《装饰》杂志2004年第12期)

17、诗意的风景-陈辉与他的绘画作品 (《文艺报2004年12月16日美术专刊》第七版及多家媒体转载)

18、张仃:中国画坛的骄傲(《文艺报2005年4月9日美术专刊》第五、八、六版,《光明日报》2006年1月1日第四版,并被《中国教育报》、《书画世界》2010年3月第138期等报刊媒体摘要转载)

20、理性 情感 智慧——杨永善与他的《陶瓷造型艺术》(《装饰》杂志2005年第八期)

21、诗意的笔墨 超越的境界——方济众画集代序(荣宝斋出版社2006年版,《光明日报》2010年3月摘要转载)

22、天地之艺物之道——读李政道先生随笔画(《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6日第四版)

23、破成规 穷妙境 ——读吴冠中先生2006年新作(《光明日报》2006年1月28日第四版)

24、干笔润泽色千秋——王肇民的水彩艺术(《光明日报》2007年9月16日第四版)

25、追思的花环(《时代的歌者——纪念雷加》作家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26 心灵的祭奠——向人民艺术家吴冠中老师致敬(《永远的纪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创作与展览:

1989年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个人水墨画展

2000年水墨画《雪拥南关》参加中、日、韩三国教授作品联展

2001年与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创作表现粒子对撞、物质构成的雕塑《物之道》、与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教授创作表现蛋白基因结构、生命意境的雕塑《生之欲》,两件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均获优秀作品奖,《物之道》现安放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内,《生之欲》现安放在清华大学校园。

2002年水墨画《云横秦岭》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2003年油画《都市之夜》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2003年油画《都市之夜》参加文化部展览公司在科威特举办的中国绘画展

2004年水墨画《云横秦岭》,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赴日本东京展

2005年水墨画《祁连山》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2006年水墨画《秋水》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2011年油画《山溪》《野花》《老城暮色》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成立暨当代艺术邀请展

2011年油画《秋荷》《祁连山》《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参加国家博物馆《艺术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专业作品展》,油画作品《都市之夜》光明日报2011年报4月26日发表。

2012年油画作品《秋荷》《塬之魂》《幽谷》参加百雅轩主办的《苦瓜家园——吴冠中师生作品展》,《苦瓜家园2012吴冠中师生作品集》收入油画作品《晨荷》《古树新枝》《秋荷》《霜荷》《荷塘之秋》《夏荷》《幽谷》《绿殇》《塬之魂》《铁骨玉肌》;光明日报美术视界发表《夏荷》。

2013年3月光明日报美术视界发表油画《紫气东来》 ;4月捐赠油画作品《铁骨玉肌》参加《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2周年师生作品公益展卖会》,所得全部款项20万元捐赠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并入展卖会图录。

邱才桢

副教授 文学博士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

1. 中国书法史与中国绘画史

2. 中国书画鉴定学

学术主张:

1、研究方向:中国书画史

(1) 早期中国书法史中的概念史与观念史

研究内容: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中国书法中诸多概念和观念生成、演变的历史。

意义:有利于推进书法史本身研究的进展,以及书法的国际交流。

方法:除传统书法风格史的研究外,借鉴人文科学的相关方法,着重对早期书法史概念、知识、观念的梳理。

学术观点:书法史中的很多概念和观念跟晚期书画鉴藏家的观念、行为有关。对这些观念的梳理,有利于我们认识深层的书法史。

(2)17-18世纪江南区域的绘画史变迁

研究内容:中国卷轴画史,着重晚期的区域绘画史变迁研究。

意义:增进对地方画派的研究,对于当下绘画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方法:区域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中常见的方法,借鉴之,并与传统视觉图像的读解结合,力求对区域绘画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范例。

学术观点:因为多种原因,以往的区域绘画存在笼统、单一之弊。细腻化的研究很有必要。

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的方法与现代转型

研究内容:历代书画收藏、鉴定活动的兴衰情况,历代鉴定家的鉴藏活动、藏品的聚散、鉴定方法和鉴定观的演变,以及与书画史发展的关系。

意义:对于书画鉴藏史的梳理,以及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古代书画作品的鉴藏研究,都将大有意义。

方法:传统文献学方法等。

学术观点:书画鉴定学是书画史研究的重要基石,辩伪知真是研究的前提。在鉴定学的研究中,对鉴定家的鉴藏活动与趣味的研究,要与书画作品本身特点等多种因素的考量相结合。

学术成果: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中国书法界最高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09年)

获奖:

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中国书法史论最高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09年)

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论文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12年)

著作:《黄山图:十七世纪下半叶山水画中的黄山形象》,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

《书法鉴赏》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书法鉴赏》(第二版,2013年)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高等教育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

《春望:邱才桢书法集》,书艺公社出品,2012年;

《邱才桢书法集》,中国艺术出版社,2008年;

《明代书法》,文物出版社,2006年;

论文(2010年以来):《三希堂:乾隆皇帝鉴赏品味与观念》,《第九届全国书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

《沈尹默“执笔五字法”、“笔笔中锋”及其“碑帖融合”书法观》,《沈尹默论坛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陶博吾石鼓文、散氏盘书法与明清以来“写意”篆书》,《中国书法》,2011年第2期;

《陆机〈平复帖〉经典化历程与晚明鉴藏家的趣味与观念》,《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古诗四帖〉与董其昌的草书鉴赏标准、方式与趣味》,《中国书法》,2010年第3期《敦煌书法研究:回顾与前瞻》,《中国书法》,2010年第8期;

《重要的是问题本身》,《美术观察》,2010年第5期;

《宋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与观念》,《美术研究》,2010年第3期;

《潇湘何以成怨?诗画交融中的艺术史还原与阐释——评姜斐徳〈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装饰》,2010年第1期

进行中的著作:《中国书法史学史》(国家“十一五”规划高等教育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敦煌隋唐写经书法研究》,参加国家“十五” 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书画至鉴定方法研究》;

论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

参展: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多种展览。

对外合作与交流:2006至2008年,应大英博物馆之邀,执行 “中国书画项目”(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Project),对其馆藏中国书画作全面的鉴识、著录、整理工作。这也是大英博物馆历史上第一次对馆藏中国书画的全面鉴定整理。

2011-2012年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尚刚

教授 文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方向:

中国工艺美术史

学术主张:

学术研究集中在中国工艺美术断代史,对南北朝至元,特别是元代和隋唐五代心得较多。主张以尽可能全面的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互相补充、互相解说、互相阐发,以建设尽可能接近真实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期望在求真的基础上,努力求解,以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既有资料依据,又富学术深度的归纳。

学术成果:

先后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有《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研究》(教育部课题)、《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研究》(全国艺术科学课题)、《清史·图录·文艺卷》(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课题),现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两项科研课题,其中,《中国现代手工艺的发展研究》为全国艺术科学重点项目。

科研与教学成果5次获得北京市、教育部、文化部政府奖励,负责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先后被评为宝钢优秀教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

发表学术文章约40篇,其中,论文逾10篇,出版著作十余种,其中,个人著作7种。2010年个人专著《隋唐五代艺术美术史》获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颁发的首届美术理论奖,又获第七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教学情况:

中国工艺美术史、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元代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料学

王敏

教授 文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兼任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象包括艺术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批评史上和当代的艺术批评家在一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运用一定的批评理论标准与方法,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思潮、艺术运动所作的探讨、分析、阐释和评价;其二是公共文化政策、艺术法律、美术馆机制与艺术展览策划的关系,以及策展人的角色、功能和策展模式。就研究范畴而言,本研究包含艺术批评学的基本范畴和体系,诸如艺术批评的本质、功能、标准、方法、写作、发展以及艺术展览策划理念、运作方法等。

如果说结构主义批评、符号学、女性主义批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发轫于1960年代的法国,那么自19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批评理论呈现出鲜明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在融合法国和欧陆批评理论中,推出新历史主义、后殖民理论、视觉文化研究等原创理论,以适应当代艺术的时代变化与意义阐释,以此为批评实践前提,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的评论、策展活动成为当代艺术的有机部分而显得十分活跃,对国际艺术产生了持续的影响,这些新的批评实践还没有得到系统化考察和学术性梳理,然而它对发展中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无疑都具有亟需借鉴、探讨、比较和交流的有益经验。缘此之故,王敏教授在本学院开设了“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旨在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艺术批评家。在中国第四代艺术批评家中,已经有毕业于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从事艺术批评实践,并脱颖而出,成绩斐然,得到艺术批评界的普遍肯定。

学术主张:

王敏(岛子)教授为中国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其以艺术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为核心开展美术学的研究与教学,长期以艺术批评家的作用和角色,对艺术本体和艺术创作活动进行理论描述、解释和评价,以此影响社会、引导大众。一方面通过翻译、阐释和评论西方前沿艺术理论,引入新的艺术批评及创作方法,为批评理论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艺术批评方法论的更新;另一方面,他还根据艺术批评的实践特性,将新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到现当代艺术史论教学与批评写作、艺术展览策划活动中,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语境和意义上,积极地实践了以理论指导创作并繁荣艺术创作的宗旨,从而也发挥出作为艺术批评家的理想角色与作用。他的批评实践在当代艺术领域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

学术成果:

译著:

《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主要论著:

《中国当代油画研究:观念变形记》,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后现代主义系谱》(上、下卷),重庆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5年修订再版。

教学情况:

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艺术批评理论

张夫也

教授 文学博士

艺术史论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

1. 外国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

2. 外国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

3. 外国装饰艺术与理论

4. 设计审美与设计批评

学术主张:

艺术史论的研究与教学,应注重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应对构建当今和未来的和谐社会,培育人文精神,发展健康的文化事业产生直接的作用,并以净化人的灵魂,养育人的美好情操,拓宽人的视野,优化人的心智为目标,而不能一味地总结前人的经验,只满足于停留在前人的思想境界或无所创新、无所开拓和发展的现状。关注当下,着眼未来,不断创新,是艺术史论研究的关键。

外国设计艺术史论研究作为人文学科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国人的文化素质,提高我国综合素质教育质量,完善人文学科,树立学术形象,提升综合学术地位,皆有重要意义。发展形成体系完整的艺术史论专业,还需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完善教学研究体系。

学术成果:

1. 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3;

2. 《外国工艺美术史》(专著)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3. 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称号; 2001、2003、2004、2005;

4. 《外国工艺美术史》(教材)获“200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 育)一等奖”, 2001;

5. 获“北京市教学创新标兵”称号,2004;

6. 《外国工艺美术史》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部级 2006;

7. 获精品课建设北京市精品课(外国工艺美术史) 部级 2007;

8. 获精品课建设国家级精品课(外国工艺美术史) 部级 2008;

9. 获北京市第六届高等教学名师奖 部级 2010;

10. 外国设计史课程资源数字建设 高教社 2007-2008;

11. 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史研究 清华大学 2009-2012;

12. 外国工艺美术史北京市精品课程 北京市教委 2006—2007;

13. 外国工艺美术史国家级精品课程 教育部 2007-2008;

14. 精品教材修订 高教社 2009-2010。

教学情况:

1. 清华大学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外国工艺美术史

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公共课:外国工艺美术史

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公共课:外国设计史

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选修课:设计审美与设计批评

5.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本科专题课:工艺美术史专题——外国工艺美术史

6.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本科专题课:设计艺术史专题——外国设计艺术史

7.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研究生基础课:设计史论专题

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本科生基础课:学科概论

张敢

教授 文学博士 副院长

《清华美术》主编

研究方向:

1、西方美术史与视觉文化

2、基督教美术

3、中国当代美术批评

学术主张:

研究西方美术史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对象,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本人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欧洲文艺复兴美术和西方现当代美术,同时,关注西方视觉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内在规律。基督教美术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明的精髓和糟粕,去粗取精,其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由于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对中西方当代艺术进行比较和批评,融通中西,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乃是本研究的学术理想。

科研项目:

主持的项目有西方基督教美术研究(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青年基金)和20世纪美国美术研究(2006年度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研究项目)。

获奖:

2003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04年《文艺复兴美术研究》获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同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批);2009年,入选清华大学基础研究人才支持计划;同年,论文荣获首届由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联合颁发的“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著作:

《艺用解剖》(译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研究》,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欧洲19世纪美术》(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外国美术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论文: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教学情况:

学院必修课程:文艺复兴美术研究、西方现当代美术史、外国美术史

清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外国美术史

研究生课程:中外艺术史、西方现当代美术研究

章锐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1. 艺术市场与艺术管理

2. 中国当代艺术史

3. 西方现当代艺术史

4. 俄罗斯美术史

简历:

1991-1996 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

1996-1999 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文学硕士

1999-2002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史系 Master of Arts

2002-2005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史系 Doctor of Philosophy

2006-2009 苏富比公司北京代表处北京代表

学术成果:

1、李明滨主编,教材《独联体国家文化国情》,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18-140页。

2、熊澄宇等著,《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95-325页。

3、Rui Zhang,The Cinema of Feng Xiaogang: Commercialization and Censorship in Chinese Cinema after 1989,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8

4、“Art Market since 1949”, in 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ina, ed. David Pong,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Gale, Cengage Learning, 2009.

5、Ed. William Tay “Trends of Chinese Cinema from 1979 to 2009” in Handbook on Contemporary China, London, World Scientific, 2011,pp. 381-410.

教学情况:

本科生课程:艺术管理概论

研究生课程:艺术市场专题

 
 

邹文

教授 文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2008奥运景观方案征集大赛暨国际巡展秘书长 执行策划与组织者;中美和平友好纪念雕塑活动组委会秘书长、策划人;上海世博会世博局、上海规划局景观方案评委;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

1. 公共艺术概论

2. 艺术传播学

3. 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

学术主张:

侧重研究中外艺术史中的公共化现象及文化传播的艺术化规律,深入探究其定义、内涵、性质、方法、途径和功用,结合中外原生态艺术即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考察分析,力图揭示审美和艺术作为生产力的价值和意义。主张在民主化时代公民社会日益成熟的全球趋势下,深刻认识文化的公共属性及其传播的艺术化效应。强调通过普及审美,缩短艺术传播和艺术接受之间的距离,积极推动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和社会共享普惠。

学术成果:

“文艺人才百名工程”成员;北京奥运文化工作荣誉奖;“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张光宇奖;北京市文艺评论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教学情况:

公共艺术概论、艺术传播学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