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30周年

艺术与管理圆桌会议记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09 15:26:4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会议名称:艺术与管理圆桌会议

时间:2013年11月2日13:30-17:00

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301

出席人员:史论系艺术与管理方向从业校友

列席人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部分在校本科生

主持人:章锐

记录人:李兆、郑昕宇、庄棨维、陈思静、周子昕、杨志俊

 

会议内容:

【章锐】

 我是去年11月加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之前在苏富比拍卖公司中国代表处工作了3年,主要负责当代艺术征集及日常管理方面的公司。之后有一年在今日美术馆,主要帮助收藏馆藏部,希望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馆藏。在之后,我就来到了清华美院。我能有机会来美院工作,也是因为张敢、陈岸瑛老师的推荐。他们希望把史论系的专业方向变得更加丰富,另外对学生就业有一定帮助。学生有了一些艺术管理方面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有一定好处。这就是我来到史论系的原因。我们系的艺术管理学科希望能够办出自己的特色,与央美等学校办出不一样的风格。清华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有经管、公管等学院,希望能够运用跨学科的特点来帮助我们建立艺术管理学科。比如,我们有在管理方面很好的老师,在金融方面有很好的老师。

 这次邀请各位系友,做了一些挑选。一类是盈利性的,比如拍卖公司,画廊,基金。另一类非盈利的机构,像首播、国博、美协。今天在场的不仅是我们史论系的学生,还有美院其他各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很多丰富的系友资源。希望各位系友互相认识。史论系在三十年的过程中培养了很多在艺术市场、管理方面的系友,但是由于届数不同,大家都不认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给学弟学妹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让同学们了解都有哪些艺术机构,它们的工作内容都有哪些。也可以向我们提些建议,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艺术管理的人才,如何在课程设置上做一些改进。

【吕岩峰】

 我是96级,2000届的吕岩峰,在中国美协工作差不多10年。我记得当时在面试美协的时候,他问我是否上学时就知道美协这个机构,说实话,我不知道。我知道文联,但不知道原来美协也在文联,还有舞蹈音乐等。美协49年成立,刚开始专业性很强,很学术,掌管美协的都是一些大艺术家。但是到89之后,国家开始管控文艺家。结果导致并不是由一流的艺术家做一把手。一直到我进去,我毕业没有直接去,我是从别的单位调进去的。那时候的美协专业性不是第一,第一的是政治性的东西,比如做一些宣传等等。说实话,如果是一个史论系的学生,受过相关美术教育,会很反感这样的机构。但是我不是说这样的机构不能去,这样的单位有很多部队转业人员,还有学外语,行政的,反而转业院系毕业的比较少。央美去的比较多,因为有个央美毕业的当了5年领导。但咱们工艺美院的人比较少,加我才3个人。我觉得央美更像北大的风格,不是特别实际的工作状态,但是工艺美院的学生,做事更加踏实。我们那有央美史论系的,北大艺术系的,在展览写文案介绍是不是每个人都写得了。我们那会上尚老师课时有名词解释这个训练,还有别的相关的课,所以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很容易。

 美协在当时没有艺术市场等其他情况下,负责全国美展。在美协体制下,各个省美协承办,挑选作品后集中到北京由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每个省有几个名额,竞选很激烈,但是作品不让人满意。我经历两届全国美展,我负责过集中到北京中国美术馆的美展作品展览和挑选作品的出国展览。所谓美协一万两千个会员都是体制内的画家,最近听说要团结“海归”、宋庄等等体制外的画家。我在没有到美协之前对此没有了解。我们在学校的课程很单纯,比如工艺美术史学3年,等一些其他配套课程。对美术管理没有丝毫涉及,直到工作时自己才慢慢补上这课,学习央美一些同学的经验。我的感觉像这样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做,挑战性不大。比如每年举办一些展览,就定一个题目,但是对题目没有任何阐释。

 我觉得咱们这个会99年毕业的时候就应该开。我们都很热爱这个系,很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在一些方面我们跟央美史论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我们有点过于保守。我们是到了工作之后才接触市场这个方面。所以这个艺术管理方面应该早点开,让同学们知道这方面的事。让同学们有个了解。研究生方向应该可以设置这个专业,清华也有这个资源。这个和央美不一样。央美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国美。国美的老师培养了学生很好的观念,这些年798有很多国美的学生。川美毕业的在市场里面有很多的机会,但是在艺术管理,艺术创造思想有欠缺。我们应该做认真的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毕竟竞争越来越厉害。自己工作这么多年了,发现系里设置的课程还是很关键的。

【章锐】

 现在我们本科在大四会给学生开门叫做艺术管理学的课程,给学生教会一些艺术管理方面的知识,也会给全院的本科生开设通选课。研究生阶段,我现在也可以带研究生,未来也可以给学生开设类似课程。长远来说,我们和经管学院已经有一个MBA+X的合作,就是由两个学院联合培养学生,拿两个学位,一个MA,一个MBA。再张久一些来说,我们会发展一个全新的学科,比如艺术管理的双学位,这是国内高校目前没有的。

(问题:那和北大,或者中央美术学院那种艺术管理的班不一样吗?)

 对,不一样,北大目前没有这个专业,那个只是研究生课程班,成人教育,不是学位教育,这个我们系现在也开设了。

【谭波】

 我是谭波,本科1997级,研究生2001级,毕业后在北京诚轩拍卖公司,我是中国油画雕塑项目的主管。拍卖行的工作要负责艺术品的征集、鉴定、每半年的一次大拍要准备一本画册,要做编辑撰写,做预展、巡展。现在艺术市场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其实并不是很多从业人员是像我们这种学艺术史、文博专业的科班出身。因为中国的拍卖市场从1993年,发展到今天才20年,这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但又是蓬勃的产业,跟中央美院比起来,我们学校算少的。我们系比较偏工艺和设计,部分人回去如故宫文博机构,但很少人去拍卖行。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艺术史的学生进入到艺术市场。其实我挺鼓励大家进入这个行业。因为我们以前的师兄师姐多半去学校、出版社做编辑。但是,在市场里做,是可以经常和艺术品打交道的,你可以看见原作,甚至触碰到。这是一种很快乐的感觉,而且收入也还可以。

 我觉得诸如艺术品如何保护、维修、鉴定这些都是很专业的事情,需要经过大量时间的学习,但是我们系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少,在学院里面只能学到皮毛,没有实战经验。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细节要去学习,这些我是在工作中学到的,但是我觉得这些可以在学校学习,而且是本应该了解的。学艺术史的学生就应该知道如何去拿一张油画,包装一件作品,看到一件作品就能够分辨出大概年代。

 不过,在拍卖行工作压力很大,和美术馆、博物馆不一样。如果犯了错就是几百万的事情,包括作品的安全,如何更好的展示,去跟作品定价,包装,要更多实战的经验。在博物馆或者国家展览的一个标签出了一些错误,但是如果在拍卖行的话,这些错误是不能允许的,不然就会引起官司、损失等麻烦。这更加要求我们有细致的心,在学术上要更加过硬。我始终都是很感激系里面对我七年的培养,在工作的时候不要对自己有局限性。但是我觉得只要打好了专业基础,在工作中学习是完全可以的。

【张杰】

 我叫张杰,1999级,毕业十年以来一直在首都博物馆。做过展览策划也到过一些设计部门。现在在首都博物馆在展览二部。我们负责首都近现代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但是展览这个专业在上学的时候是没有这个课的。“有两门课非常重要,一个是杭间老师的《专业批评和写作》,这门课奠定了我们有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摆脱了一个问题。我们通常印象里的博物馆是什么样的呢?考古的专家、历史的专家们写的展览策划的内容,然后文物就一件一件按他的策划案摆出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展览要说明的主题,和在书上得到的或上学的时候在课本上得到的东西到底有什么不同,没有明确的展览定位。但是学艺术史的人会有一个很明确的像写艺术批评文章的观点,那么展览的观点用我们现在的行业话说就是展览策展人的展览策展观点。那么这个展览策展观点也是在近三五年时间开始被功利的博物馆、美术馆重视。因为随着博物馆的大众化、免费开放程度加大,已经不再是专家或学该专业的学生来进博物馆,而是要给全社会的人来看展览、让他们知道博物馆或美术馆是这样一个教育目的。所以对一个展览,自己的策展观念很重要,就是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及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要体现在从内容、文字到展览的形式上。

 另一门课是邹文老师的《编辑艺术学》,这门课给我们奠定了“文美编合一”的基础。邹文老师提倡文美编的合一。在传统的博物馆,内容策划和展览设计是两个部门,这两个部门在展览的工作流程上是上下游的关系,即展览内容策划先提供文本,编辑好文本再提供到设计师的部门,成为一个把整个策展环节割裂开的形象。我们知道观众看一个展览,愿不愿意看、是否能看进去,第一观念不取决于展览意义如何而取决于展览形式,形式上是否吸引观众、是否符合策展需求、能完全体现策展意图。通过视觉方面抓住观众走进展览,完成教育的目的。所以当策展环节被割裂后,博物馆会出现“集群成列”的现象,可能600平米的展厅,而写内容的研究员只提供了100件文物展览内容,一个最没有办法的办法做形式化的体现。近几年好多了,现在我们的部门设置里有内容策划的老师、有做设计师的专业人员。他们从第一开始就在并肩战斗,从内容的提出设计师就会接触,希望这个展览展厅既定之后是什么样子会而不是在某一个单元比如设计师可能会提出希望加或减一些内容,这样视觉上会达到一种比较好的效果,保证了内容的完整传递性。在我的部门是这样工作的。

 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史和博物馆的关系,目前国内好多博物馆、美术馆意识不到的问题。在这些功利机构工作的一般是考古系、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的人员,和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不同,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学艺术史的人在做博物馆,所以我们的博物馆呈现出教科书式的展览。而西方博物馆教人去审美,用艺术史论的方法去解读艺术史,于是我们造成一个问题:观众量的差别。教科书式的展览呈现在观众面前必然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比如观众上了,还要像上课站着去学习,那样观众量就会下降。但是如果西方艺术,审美本身是一种休闲,而且是在休闲中了解过去和未来,这样一个展览面貌造成的对观众的吸引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在国内美术馆和艺术史专业人员正在努力转变这个面貌,不过我们的力量还很弱。在首都博物馆编制的200人职工中只有2人是学艺术史毕业,所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学弟学妹来博物馆工作。

 这个渊源除了西方的观点,在我们学校可以追溯到1948。杭间老师在整理清华艺术讲堂那本书的时候,抄录了一些咱们学校的档案资料,1948梅贻琦校长给教育部呈文要组建艺术系,其中提到了第一组设立艺术史专业,而且当时梅校长文章清楚写到:目前国内大学教育,以艺术创作导向为主,现在这个面貌还是如此,说艺术史专业要注重,要对本国艺术史研究、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要培养中外博物馆所需要的人才。这是48年就提出了,不过第二年没批复就解放了,梅校长去了台湾,也就没实现。但是现在我们史论系开办了这样的专业,所以对学校艺术管理课的建议:应该在本科形成职业性的教育,尤其是想在以后读艺术管理研究生,给他们提供基础的职业教育,这样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性。博物馆工资很少,但是这份工作很有意思,不但能从艺术品中学到艺术史专业涉及到的东西,而且能在国际交流上把我们国家文化自信通过我们工作体现出来。博物馆工作并不轻松,我们博物馆每年最低指标是要办2个国际展览,10个国内展览。我们三个展览部到目前部门已经做了2个外展,和10个国内展览。几个临时展厅会被调配使用,工作量基本是每个月中至少有半个月在加班,经常后半夜下班,这是展览部门的特点,所以博物馆更需要不怕吃苦的学弟学妹。

 另外,刚才师姐提到动手实践课程。咱们有一些布展的工作只有一两位老师在做,其实也可以通过实习或实践的方式,包括学习怎么包装,装运。这些实践的感觉是很重要的,当然你做三四个展览,调灯也好、布展也好,你的手、胳膊会形成一个记忆,你的动作会很到位,会有更多收获。”

【章锐】

 不应该只是教室里上课,应该走出去,在座各位是否能提供暑期实习生的机会,今年就有一批学生去了德美艺嘉帮助做大悦城,虽然十分辛苦、十分累,但它们收获很大。”

【赵子龙】

 下午好,我叫赵子龙,01级史论系毕业生。应该就是从杭老师那时候开始,美术史慢慢转向偏当代及西方美术史,我正好赶上那时候,所以我工作变得很多。最早,我考这个专业纯粹是为了先上大学,也无家传文化的概念。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加入世贸、中关村有第一代QQ,最好的专业是互联网及经管,而我们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困难。之后有个阶段,我特别喜欢读书,对于文化、老师的崇拜超出来自文化世家的人,结果这个对我伤害反而比较大。

 我去川美读研,发现川美的学生特别不会摆文化谱,今天现当代圈里为什么川美的人这么多,他们出的大师很少,但是二线艺术家出的特别多,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非常天然、野生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我们走出学校后感觉最多的状态。所以,我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决定去成都找彭老师而不在学校读书。彭先生当时在那边做了一个项目,把中国当代艺术比较著名的几个人与最早做地产与当代艺术结合,在那边每天具体的工作就是采访、校对,学习怎么和别人签合同、怎么做网站开始等细活。我认为之前学的美术史知识基本没什么用,至少在一年的时间里是这样。但这段时间后,观念发生改变:文化是什么,能帮我们解决什么。有一阶段内心有冲突:我以前特别崇拜的人,在涉及到利益、具体工作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不同的一面,但是在学校里不会有这种体验。有一阶段很迷惑,个人状态也不好。紧接着回北京听朋友建议说有问题搞不清楚时要去问别人,然后开始做媒体,我在《艺术时代》杂志担任副主编,做了三四年,比较累,也没钱,但是对我今天最大意义在于我每天跟不同的人去问,在或不在这个行业、在现实中比较有作为的、不仅仅是书读的好、文字写的好的那些人他们对这些事情是怎么看的。我给很多一线二线艺术家都做过长达一两万字的访谈,每个人都面对面交流过很长时间。等着把中国当代艺术圈里的操盘手、最知名艺术家的一圈访谈做完后,我做出了第三个跨界——转向商业,德美艺嘉,主要做市场。

 很早之前,张敢老师一直想把艺术管理作为学校的专业,但是历史时机不成熟,很少有人谈市场,会有很多人会很排斥这个话题。可能张老师本身就做过拍卖,他对这个看的比较清楚,当年和张老师一届的几个人也在做。现在央美艺术管理已经建设很完善了,而我们清华美院其实是丧失了历史先机,尽管当时我们的条件比他们好。从成都回来后,我和杭间、张敢老师都聊过,他们一直想把艺术管理、艺术市场引进我们系,章锐老师的加入就像当年陈岸瑛老师、岛子老师加入使我们系变成不仅仅是工艺美术的系一样,这又是一个比较重要变革,转折。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主要是:市场特别具有实战性,残酷的说,我们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有一段时间,我在《证券日报》做专栏,会采访很多商人,他们说做生意不需要学市场,这是凭常识能做好的事业,而常识往往是最难的。我们很多时候对某些东西十分狂热,但是我们对现实很多事情判断力是不够的。常识本身就是学术,有常识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很多人做不好就是因为没有常识,这个常识就是一种经验。我也经常跟咱们学院的学生接触,咱们学院的整个氛围比较保守,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可能是因为院墙已经消解了学生时代大部分的生活压力,可以在这住便宜的房子、吃便宜的饭,如果有能力买车,也不用交停车费。这堵墙,如果我们学纯文化专业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是艺术市场的话,这将会是特别大的阻碍。实际上,大多数人第一步需要迈出这个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去看看这个社会的规则是什么样的。所以咱们系要开这个专业,很多大方向条件很好,但是具体做的话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比如说我们美术史教育。我们的美术史的历史教育本身是非常成问题的,我们的美术史教育像高中一样,是知识性的而不代表判断力性的。同样的问题,在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从不会有他们那样的美术史教育。所以,一旦到了现当代以后,我们学习很吃力,是因为这不是知识积累型而是判断力型的。美术史教育我们缺乏太多,二战以后的美术史我们稍微涉及了一点,冷战以后就没有美术史了,只有零零碎碎的讲座。我看过大部分的美术史教育都停留在二战现代主义阶段。冷战以后这么长时间基本上是一段空白,这段时间历史发生了多大变化?而我们对这一块基本丧失了判断力。

 还有一块,我们非常匮乏市场原理。现在社会,经济规则很重要。我们的教育里对市场匮乏,而艺术市场又是极其特殊的版块。如不清楚,就很难做这一行。我是毕业后出于工作需要而去学的。艺术市场涉及到的比如税收、抵押、定价、艺术作为商品的价值构成等,如果没有当代艺术史、当代经济史作为背景的话,我们就很难进入这一块。今天所谓的专业的学生很多时候是挺不专业的,我所在的公司是商业公司,很现实,你有多少能力你掩盖不住。商界的人和政界的人是我遇到的人群中判断力最好的,他们对判断力要求特别严格、明确,话要说的特别清楚。我们在销售一件作品时,你要告诉我为什么值这么多钱、影响它价值的因素主要有哪些,需要数据,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仍停留在读后感的阶段。知识和判断力是两回事,知识就是关于一幅画你可以写得很细很多,写成一本书,而判断力就是你告诉我多少钱能买,给我一个结论。可能我们的教育教会我们的是知识的陈列和收集,但是只占一角的判断力是最见水平的也是最难的。相反,不是我们专业但一直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的人,他的判断力会很好。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唯一想跟大家分享的。

 只要有判断力,肯干活,有合适的机遇,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

【周佳】

 2005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杨洋老师,民间美术研究,传统手工艺方向。现在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工作。

 工作介绍:中国美术馆是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收藏20世纪至今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其中民间美术作品有6万多件,成为中国美术馆最大的特色。在中国的美术馆中,民间美术作品的收藏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类,中国美术馆是首屈一指的。民间美术部是包括民间美术展示、研究、收藏的工作。其中展览工作首当其冲,直接面向观众,尤其是免费开放以来,更加学术性的展览呈现给观众,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民间美术的状态。

 展览类型有三类:藏品展、捐赠展、馆藏品之外的与文化机构或艺术家合作的展览。藏品展示利用丰厚的馆藏资源来做一些馆藏成列,此外提出一些学术观点。捐赠展是民间艺人、艺术家捐赠的作品答谢展。进京大展,通过展览形式呈现给观众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其中美术馆基于展览做一些收藏。

 展览做法:抓住时间点。民间美术特点,营造喜庆气氛,年节展览。文化遗产日对外展。对外宣传中国民间艺术。把皮影分各种部分来解读。以文化来阐述艺术。习主席提出“将中国故事,发中国声音。民间艺术最能

 收藏工作:担负为国家征集、收藏民间艺术品的责任,低价格高水品的作品入藏。王树村先生,捐赠年画作品。

 研究工作:民间艺人民间品类研究,承担国家重点课题。国家100位民间艺人调查。

 艺术与管理:中国美术馆充斥大量央美学生。民间艺术近年来加入“策展”理念。希望学弟学妹加入中国美术馆,壮大我们的队伍。

【曾辉】

 87级毕业生,曾参与院刊、《设计》杂志的出版工作,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规划实施处长,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这个话题中。设计从德意志制造联盟开始提出。设计出来以后,不仅可以改造制造业由于批量化生产造成的影响,同时,手工阶段的设计(手工艺)智慧也体现出光辉,只是当时不能惠及更多人。德意志联盟制造联盟以批量化的生产让更多人享用,也就是中低收入阶层也能享受设计,设计的民主价值体现出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设计开始进入市场。设计近30年来当代设计脱离市场而更加注重技术。以清华美院为例。其实设计在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市场发展,设计是产品的附加值,设计能够为产品提供附加值。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只局限于产品的包装等等,本质意义有偏差的理解。设计越来越成为我们产业的核心价值。消费者购买服装购买的是设计,设计成为构成他的核心价值。衣食住行都如此。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我们的设计市场有成立的可能,工业文明早期,设计很快进入到工业生产体系中,而且影响到近现代生活方式,所以有一种论断,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在1915年,包豪斯提出,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钱学森三问中,提出人文和科技是两张皮,美院进入清华并不等于人文和科技的结合,从设计学角度看,它越来越成为沟通人文与科技、艺术与技术的桥梁。北京市提出”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我提出,双龙驱动不能使并轨,连起两个轮的轴就是设计。北京越来越重视,北京设计周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设计周,同时被英国design列入设计地图中。未来的北京设计周将被打造成设计市场。形成设计产业链条里面有很多短板,中国设计周无须为木桶原理中的长板摇旗呐喊,而应关注短板和缺环,促进整体发展。

 设计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在设计管理体系下如何做事呢?我们需要这样设计产业链体系中又怎样的短板,我们的理论体系如何架构,如何形成设计交易。清华美院是最早在美术设计涉足的学院,但是对于市场化的研究还有缺陷,应给予关注。梳理能够形成产业链的因素,我们现在的设计交易还存在原始的物与物的交换。其实,设计交易应为新型的市场化的交易下成熟的交易方式,只不过我们现在把它隐藏在其他交易方式下,本届北京设计周,我们首推”设计交易“这个概念,也推动了汽车、房地产、家居、珠宝等领域的设计消费的系列活动,国贸商圈、三里屯等商圈进入设计消费领域。其目的是做一个尝试,设计消费还没有推广。

 设计消费观念的形成有价值基础,将隐形的观念转变成显性的。设计消费是构成设计交易的基础。因为有了终端,就可以倒逼企业研发设计,鼓励企业采购设计、交易设计。设计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交易体系,全球采购设计的服务。印度设计服务外包已经进入全球市场,但中国设计走不出去,中国无设计。中国作品很多都在模仿,抄袭。如何形成中国自己的设计体系,应该从设计市场体系角度来解决,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在推动企业形象设计,我们的推动都是在专业圈子内很热闹,缺乏与现实的链接。在做设计周是强调如何让设计落地,如何构成设计市场越来越城为我们深度思考的,构成我们体系的一个选择,历史赋予的责任。回到设计市场的要素有哪些呢?我们举目维望,当我们销售设计师发现问题太多了,首先版权问题如何解决,申请专利、著作权似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包括今年我引进的大黄鸭,一直在做山寨。艺术山寨很可怕,他没有意识到产权问题。对于设计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界定没有意识。如何形成设计版权包括它的机制呢?我们的设计如何进入到市场体系?设计的金融要素如何解决?设计担保服务?文化设计进出口报税问题如何解决?设计推销问题?法律支撑?所有从设计概念转换成商品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设计忠诚问题。我们许多毕业生的作品,概念很好,可是当他转变成现实还有很多问题,技术、材料、生产工艺上的问题。这些都是构成设计市场的缺环和短板。大家如何站在市场角度来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文化领域的解决方法,比如歌星影星有经济人为他们包装,画家卖画靠一二级市场来推动交易。我们的设计如何形成设计的经济服务体系。我在文化部推动文化设计业,作为十二五文化课题组成员,十二五文化产业中设计部分是我写的,去年他们又推出一个倍增计划,其核心就是将文化设计业纳入到其中。文化部的介入使得设计上升到文化产业这个高度。无需培养设计明星,中国缺乏的是优秀的设计经纪人或设计管理人,我们要围绕这样方向来推动设计市场体系,因为培养设计专业的人,也不需要你们,那是教育部干的事,就是清华美院在内干的事,你文化部是真正要把文化的价值并入到产业,带动社会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那么,你围绕着如何形成设计经济服务体系,我们来做这样一个。但是设计经济服务体系的设计方式,或这个经济方式,又是很模糊的。大家没做过,设计师、设计品牌、设计机构,没有设计经纪人,我们当设计师,很多设计师最后混到最后,最佳状态是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在做公关,因为大家要接活,百分之十的时间,所谓做点设计,因为我本人就干过这种事,我从学校出来之后,我也想尝试,因为当时张仃院长鼓励我,说,「走出去、闯一闯」,那就是也做了一个辉视集团,也是当时在北京最早的一个做品牌设计的机构,也做了像中国国徽,中日友好医院,近百项这样大大小小的项目。

 但是,也就是说,真正好的设计师,多半把精力放在当设计经纪人,而且还当不好,而这个设计经纪人的体系,没有,有的也都是起着辅助作用的,但是我们看看电影,像美国他控制着美国百分之八十的电影市场,那么他怎么做的呢?他上接华尔街资本、下接好莱坞电影工厂,他实际上就是已经成为美国电影里面最大的一个经济机构。那么现在我们的华谊,也想往这个方面努力。

 那么,在艺术品领域呢,我们也可以看到,你不要以为苏士比跟嘉士得就只是一家拍卖公司呢,那只不过是招牌而已,它真正的营利模式不在拍卖,一年才办几次拍卖啊,他真正的是在做艺术品的鉴定,他的鉴定业务的收入,是占着他主体的收入,包括他的其他的衍生性产业。他的艺术品库,光这个库管,那块的收入就很大,换说我们中国现在的这些美术馆、画廊、这些体系,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一个真正的艺术经济服务体系。连艺术那么成熟的,都还没有形成了,连设计就更没法子说了。但是呢,设计,用现在政府的话来讲,「关乎国际民生、关乎生活、关乎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关乎我们老百姓的质量」。因为如果不关乎这些,老百姓该闹意见了。大家现在已经有很多意见了,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我们的资源、拉大我们的贫富差距为代价的,这种贫富差距的加大就意味着社会问题就会加大,社会问题加大就意味着各种的矛盾就会激化,而这种激化如果发展下去的话,以后后果会是不堪设想的,那就会重蹈历史的周期律。

 所以呢现在从各个方面来讲,从执政的角度上来讲,他势必要看到这些问题要去解决,那这个解决呢,最起码的设计,我们认为,对于推动他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他的合理化有帮助的,所以呢,在此就想,未来我们如何根据这样的一个方向,能够来通过大家,不管大家在什么样的岗位、从事怎么样的教学、研究怎么样的课题、未来你的工作方向是什么。但我认为呢,设计呢,就如同我们工艺美院,当时张光宇先生设计的衣食住行四个标志一样,实际上那是在1938年就设计好了的标志,当时是一个组合标志,在去年我给张光宇先生举办的设计展,就在咱们底下的美术馆,就有那个标志,那时候他们的意识,就已经倡导了,设计不是为了艺术,设计是为了生活,设计是为了用。所以昨天我在乔十光先生的发言上我没说,后面我说了,就是这个漆画,推成一个一种独立的艺术画种,有他历史的价值,但是,漆器之美在于用,如果漆画的发展,能够反哺我们的漆器手工,能够让我们的漆器,更有他的艺术质量,那么,更有他的艺术价值。但是如果我们的漆画,都开始走向一个匠器之作,那么反而破坏了手工之美,那样的一个朴实的、朴素的东西。换言说,就是漆画,不是漆艺发展的唯一方向,他只是一个在整个漆艺体系里面的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一个硬币的一面。

 那么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实际上都需要让设计能够真正带动他的质量提升,这是你的价值所在,而要如何带动这样的质量,那么就需要来真正让设计介入我们的产业里面,介入到市场里面,那么这又回到刚才的命题,就是说如何介入进去,如何参与进去,如何成为带动产业的核心力量。现在企业里面有,总会计师、总工程师,但没听说过有「总设计师」,邓小平倒是「国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但是你看,国际上现在很多机构,都有CEO,叫作首席设计执行官,我希望在座的未来要成为首席设计执行官,甚至希望你们进入到政界,你们当一市之长、一镇之长的时候,你最起码能够将设计的观念,带入到你的城镇的建设,提升这个城市的质量。

 所以呢,这些所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考,都使得核心目的,都是能够让我们的设计进入到这个市场的体系中,让他发挥市场的价值,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工艺的、一种单纯文化的这个型态下。我们不否认设计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的质量对推动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更多的希望,设计要为人去用、要为人去服务、以人的需求作为核心,而且是满足人真实的需求,不是满足那种虚假的需求,不是满足那种因为我们的物欲,而带来的一种设计的一种追求。你去看看,那些大量的、好的木材,被作成那么粗制滥造的、所谓的审美的东西,还被称之为盛事、顶作,你看看景泰然的东西,大量的材料被浪费,你去看看那个景德镇,作的大量的「大而不当」、奢侈奢华的东西,还称之为盛事之作,恨不得把上下五千年的陶瓷工艺在一个瓶子上体现,然后为烧这一个瓶子,要烧一千个,一千个瓶子里面最多成一两件。像这样的一种东西,被我们奉为当代的这种艺术和设计审美的一种高端,这是我们文化的悲哀。

 但是我们看看民间那么好的设计、那么好的东西,如何能够转变为我们现代生活所用的东西。所以今年了,我也策展了一个叫作「手作之美」的一个现代手工艺的展,就在皇家粮仓,尽管展览很小,但是目的就是要让现代设计介入到传统手工里面,让传统手工现代化、转化。所以基于这个方式,都是能够用不同的角度来提升和改变我们的价值观,设计的价值观,我们审美的取向。

 所以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就是想抛给大家一个命题。就是,未来的设计市场如何建立?我们设计的经济服务体系如何形成?我们设计的文化价值观的标准如何构成?我们如何让设计成为影响我们未来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

 我就说这么多,如果大家有不对的地方,就尽管说出来吧。

【章悦】

 谢谢!非常有启发性,我不是学设计的,但觉得和艺术市场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也是一个艺术家牵扯到很多其他方面的一个领域。比如说税收、跑税,还有您说的运输等等,都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在座的同学里面,肯定有对设计感兴趣的,校友刚刚也提了一个问题是跟设计相关的,同学们也是会有很多新的想法,下面可以再继续跟曾辉再继续联系。

【曾辉】

 对,我给大家留一个我的手机,但是主目的是要大家加我的微信,xiaolian883545,因为我在微信上我举办了一个「微设计博物馆」,自认创始人兼馆长。因为我也特别希望能够跟大家,因为我们作为有着同样的志向的学友,就希望未来我们共同来推动这个事情。

【与会者】

 可以提一个问题吗?

 我是在张夫也老师门下作设计政策这方面,之前观察到国外很多国家,他们也是从政府至上而下的推动,可能是说有的像,他们比较倾向于企业的科技创新的这种推动、更倾向于把设计转化到生产里头,就是产品化的设计。那有些,就像咱们现在国内倾向的这个文化创意,像英国、新加坡的这些,都会从文化这个角度来走。而当时我就想观察咱中国是什么走向的,我就特别想跟您请教,当时为什么咱们规划里头会提倡走这个文化创意的产业,而不是科技创意这块?因为他是两个方面的,我记得是这样的。然后还有就是说,大环境对咱们这个北京设计周的这块,政策性,有什么更多的一些扶持吗?

【曾辉】

 首先,你研究这个课题特别好,但是张夫也老师能够跟你讲讲西方工艺美术政策,但是我相信他也能够给你,因为他现在特别关注当代的这个设计发展。但是设计政策这个问题,他实际上是,我们过去理解的设计政策,似乎是一种政府的制度化的一个支持,其实设计政策,在欧美的这个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手段,换言之,我们看Iphone,这是苹果,乔布斯,他的设计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乔布斯客观地讲,他是一个伟大的设计经纪人,他不是一个设计师,但是呢,他又不是那种去作具体操盘的那样一个经济模式,他更多的是制定一种方向,制定未来的设计需求,他在给你的未来,来形成规划,去描述未来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他的通讯问题,来解决社交问题、解决沟通问题,他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呢,你要说到设计政策,当然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我会建议你去研究一下英国的设计政策体系的建立,包括二战时期美国的设计政策,因为美国当时的设计政策,是由当时的罗维来主导,他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设计顾问,跟他的安全顾问一样,能达到那样的一个级别,那么这个罗维,就是设计可口可乐,最后修订可口可乐字体的,也是设计过很多著名的,包括美国西部火车。那么你还可以去研究一下,包括韩国,现在他形成政府的系统,比如他有韩国的国家设计振兴院,他在扶植设计产业发展的时候,他是透过经济手段的方式来加以指导,比如说一个企业,你如果要投入一百万用在设计,那么政府会给你来补贴一百万,这样加大你的投入、加大你的研发和你采购设计的这种方式。

 而我们现在中国呢,在这块应该说我们没有设计政策的、制定的,所以你的研究,将会使你成为未来进入政策制定的很重要的基础,如同制定我们的法律一样。那么我也在努力参与一些政策制定,目的就是,如果可以得到政府扶持型的这样一种设计发展路径,对于中国来讲,这不能说是快捷方式,但这是一个最起码相对快捷的。因为如果我们一味地等待市场的觉醒、等待我们企业的觉醒,现在对于我们的发展路径来讲,目前是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你看我们的东莞、我们的义乌,大量的制造业的倒闭,尽管他们倒闭了,他们的这种设计购买意识、设计交易的意识,还是不强,他宁可去抄袭。所以我去米兰设计周,人家特别怕中国人去,拿着大包小包的,然后扛着相机就过去了,人家展览还没有结束,他相片传回来,山寨版都已经上市了。

 就是说,我们习惯于去抄袭别人的东西,习惯于去拿别人的东西,这个跟那个拿来主义是两回事,这个是盗取,因为节省了他的版权成本,换句话说,节省他的投入设计的时间成本、资本成本,但这种方式,势必会让市场形成一个乱局,那么国家政策上就应该来提供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政策方式,那么我们现在对资源的浪费也是这样的,现在尽管国家在喊,要拉圾减量,但是你前面那个过度包装的问题,现在都还是大行其道,尽管政府再喊,北京中央电视台一直在做反对过度包装的广告,但是他的一切的消费型态,都是过度的,因为现在这个人们都是以爆发的型态,暴发户的型态来过日子。买车,不是为了买车,是为了买身分,一定要买奔驰、宝马、大越野;买房子也是,不是为了让你住的舒服,而是为了让别人看。所以我们的一切消费体系,都是在过度消费的观念下所从事的,所以,瑞士手表都被中国人买了、所有的奢侈品也都被中国人买了,这些看似是买的是设计,但是实际上他是以过度消费为代价的一种设计消费观,这种又是一种不成熟的消费观,所以在这方面,也是需要通过政策性来干预的。包括我们对环境的浪费,我们现在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盖高楼大厦,一个乡镇、一个县城,都要盖一个恨不得像天安广场似的,这样的一个城市广场。你去看看,俄罗斯的那个,已经成为了一个死城了,就是说,我们如果都是一味的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消耗我们的资源、消耗我们的能源,导致我们现在的雾霾,我认为,罪魁祸首之一,也是设计带来的。我们的过度设计,导致了这些污染,我们大量使用的钢筋水泥式建筑,使得我们的水泥产量,迫使他不断地增加,而你们知道吗?我们的雾霾最主要的贡献量,是来自于水泥制造厂企业,但是呢,你现在住的房子、房地产发展呢,全靠水泥。你一出门就要用车,所以也全靠你的车,而车呢,油又不好,又是劣质的,因为他垄断型的,所以他劣质。所有这些问题都导致,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我们的健康、是以我们的环境破坏、是以占用我们子孙后代、以未来你的孩子、你爸妈他们活着的资源,都先给他用了,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特别没有人类道德的事。

 所以呢,这些如何通过政策性的干预来改变,这是我认为设计政策研究上的一个社会责任。

【与会者】

 曾老师你刚刚提的这个,我觉得特别有启发,刚才提到的政策,设计管理跟你刚刚提到的设计经济的问题,是一个新的概念,我觉得这个设计管理和艺术管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的复杂性,我觉得,艺术品他生产的消费终端,基本上就是一对一的。但是这个设计,他的消费终端是高度复制性的,他通过工业生产有着复制性。所以说,他这个产权保护问题,我觉得是非常复杂。其实中国好像是一种民众的这种自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志非常差,所以我觉得在中国的设计师地位,非常低,像您刚才说的,一个是缺少一个设计经纪人的环节,这个群体不成熟,或者是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有呢,我觉得中国的设计师群体,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设计师,我觉得,他在当代中国的生存状况下,有很多窘迫。第一个就是,当然他大部分都附设在公司里面,公司呢,他是一个部门的职员,我觉得他在公司里的地位也非常低下,基本上就是受雇用。我觉得理想化的设计师地位应该能够达到,一个职业设计师,他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再有呢,如果要他附设在公司的设计部,他应该能够有一个好的上升通道,当然不是说去作管理,但是他必须能够达到,比如说,技术或是设计部,我觉得要达到这种程度。我觉得在国内,要达到这种通道,不是很顺畅。就是说,这也是阻碍设计师在这种专业发展的特别大的障碍。感觉说,中国没有这种环境,再有呢我觉得说,最大的一个知识缺陷,就是关于法律制度的极端不健全,就是说,基本上山寨就是复制,就是每个民众都能够认可,一点也不手软的话,那说明了根本问题还是在法律,我觉得就是,法律的细节,还有就是惩罚的力度,导致了设计师的窘迫,跟设计师技术的价值。

 我觉得现在有个现象就是说,设计师他和艺术家的区别,现在设计师的职业很短命,很多设计师到三四十岁就转行了,就是因为设计产业他这个发展和艺术产业刚好相反,艺术是愈老愈值钱,设计呢他因为技术的复杂性,他可能因为设计更迭太快,所以说我觉得,他是有十年之后,估计也跟不上了,尤其是这些科技发展带来对设计师的挑战非常大,所以说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大量的设计师在年龄稍微长一点的时候,他就转行,有的就开始画起画来了,就是修身养性,就不干事了,也跟不上了,这就是一个问题。在这就是说,基层的很多,因为也没有良性的设计师上去的渠道,就是说设计师这个自身品牌的塑造、这种途径,因为刚才你说的没有设计经纪人,所以导致设计师他的价值体现就附设在产品里,就像刚才你说的,消费的不是设计而是消费的产品,好一点的是消费品牌,那么要是想再进一步提升才能达到是消费设计,这是三个阶梯我觉得。

【曾辉】

 您谈这个呢,我认为您的思考也还是比较深入的。但是这块,有些问题呢是目前确实现实的状态,但是呢也不尽然。现在驻厂设计的地位也是在逐步的提升,我有一个朋友在联想,已经混到副总裁级了,就是说他是设计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也就是说他已经看到设计对他整个核心的利用价值。

 但是呢,实际上,刚才我也讲,为什么推动设计市场建立呢,就是说,并不是我们一味地去鼓励所有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要去推动驻厂设计的团队,这个成本是要很高的。其实更多的呢,是要走这个设计的全球采购,也就是说进入到市场,你不需要什么都要去养,所以只有这样,设计市场他才有真正的一个发展跟需求。至于你说到的其他问题,那确实有些问题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够等待一切条件成熟了,我们才开始动手做,其实都是相互制约的、相互作用的,我们现在以点代线,然后再带几个面,因为不是说建立一个经纪人队伍、体系,这个设计就能够打个翻身战,然后设计师就扬眉吐气,不可能的。你这个世界上,再牛的设计师,也不可能说超过总统,尽管有人说,不当总统就当设计师,连希特勒都这样说了诸如此类的概念。只是说一点,我们现在,因为设计我们确实是已经看到他从核心的层面来讲,他是明显跟需求是有差距的,这个补缺的部分,他有这个设计需求,但是我们没有真正的去往这方面去推动,而我们在专业领域里面,似乎总是想把设计往艺术上去跑,所以呢,又导致这块的空缺,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这个,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但是,至于说到要想真正地形成这个很有序、很完善的机制,那是靠大家的研究,当然除了研究,希望把这种研究转变成一种指导我们操作的路径,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体系跟路径,才有更多的人才知道该怎么作,否则大家都跟没头苍蝇一样乱转,这样子整个设计是一片散沙,各自为政的一种方式。

 这肯定慢慢来,我们活到老,干到老。现在还能活这一段时间,最起码跟那个咱们的尚先生、田自秉先生一样,活到他们那个年头的时候,也可以见这个市场的最后。他们把工艺美术理论推到了极致,等我们能够把设计的这种理论,真正地推到一个极致,这才是史论系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牟微姣】

 我06年毕业后在日本工作和生活了两年,08年回到北京主要是在日本的一家画廊工作,其实关于艺术与管理的会议我是第二次参加,去年来过一次,去年主要在日本画廊,今年跟先生打算在观复博物馆旁边做一个实验性的艺术空间,实际的变化就是让我从艺术机构的管理者变为经营者,有一些新的想法在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无论是设计或艺术市场,大家在学期间,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为人服务,在大学学会怎样与人打交道,还有就是设计,生活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设计,成年后怎样理解人这个含义,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怎样修掉自己的轮廓去适应群体的生活,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我们系要成立管理方向,应该开一些心理学、经济学的课程,在实际中慢慢修养。

 二、专业的知识是决定在艺术管理领域深度与广度的基础。大学里怎样建构自己的哲学架构,不管是艺术家、做艺术管理或设计都是一样的,徐冰与学生分享,本科四年应该想的很清楚的是艺术家在这个社会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凭什么人们会关注你,收藏你的作品,说到底艺术家可以通过作品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同时这种思维方式又能够以一个很合适很恰当的新的表现方法去展现出来,恰好又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才可以成为新的价值,才能在社会中形成链条。同样做艺术管理的人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整个经济与社会链条中你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和我第一点讲的“服务”一样,要服务艺术家,联系藏家,购买者,都是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但都是以在学校中学到的很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依据的,否则很容易被不成熟的市场环境误导,随波逐流。

 三、市场信息很重要。中国有中国特殊的环境,现在的市场不代表未来的市场,时事信息应于学生分享,了解市场性的时事报告是很必须的。包括请一些系友做讲座对本系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中国20年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这样的宏观环境一旦有所认识,就不会对中国当下的泡沫所迷惑。

 四、艺术管理与实践密不可分。有些实践在学校可以教授,如布展,对空间的利用,包装材料,日本就是这样做的,但在中国几乎没有学校可以教,甚至专业公司也很缺乏。如果我们系以后能引进一些实际操作的过程,对学生是很有用的。日本设计管理系会教授软件的运用,以后工作中对软件需要掌握基础常识。这些在学校里可以侧重培养,但有些是学校不可以教的,比如你要做策展或画廊,怎样筹款,与金融系统打交道,还有一些潜规则和实际的部分,学校没有办法交,学生也无需学,学生可以进行相关行业的长期实习。

 五、艺术管理需要心怀艺术理想,否则就会改行,对今后的发展不利。

【马敏】

 大家好,我是咱们系01级马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做收藏工作。我认为大学是守护自己理想的地方,没有必要教一些现实的东西。

 一、艺术管理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艺术生态的问题,书不可能天天学,但我们要搞清楚体制内外如何运作,这样便于就业。

 二、课程教什么?到工作岗位时,要跟老师傅学如何去拿文物、包装文物,这些是在工作岗位上学的。还有如何去撰写展纲,格式是什么,需要什么,听着难,但可以虚拟展览,以往展览进行针对性训练。还有编辑图册,基本需要,致辞、前言、编委会的位置,对于工作有帮助。还有文物局的报批手续,之前我们的展览就因为作者是否可以出境而遇到困难,如果在学校针对训练,会让被人觉得这个学生素质很高。在学期间要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要觉得这个学生很外行,连基本知识也不懂。可能就业工作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我们要做一个选择,踏实做学问与功利的积累人脉,也许在其他领域适合,但在我们领域不适合,还是需要踏踏实实做人,因为圈子是很小,人品与口碑非常重要,因为过分赚取人气与知名度是一把双刃剑。

 四、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应该掌握,比如法律上的著作权,署名权,所有权,是任何岗位都必须清楚的,管理上可以模仿经管开设一些课程,但教授的知识可能是自己实战中都可以总结出来的,只不过是以一种理论的形态呈现。

【李天垠】

 我跟马敏是一个班的同学,01级史论系本科,05年毕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工作至今,经常在工作中联想上学中学到的知识,比较那些知识是学到的,那些只是是没学到的。我会经常虚拟的想我如果是史论系的老师,我应该如何交学弟学妹们学习。

 我在上班中第一件问题是故宫收藏的绝大多数作品是我们没有学到的,画家是没有听听说过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弥补的。布展的时候需要细碎的基础知识,如艺术家书名通常以字号而非姓名,有可能看到却不知道。

 文物操作在博物馆很重要,我在进故宫很长一段时间都有指派师傅教授怎么操作以不致文物损伤,因为故宫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每个操作都需非常谨慎。新员工需要练习,我们有自己的视频教程,布展与撤展最容易发生文物损伤。这是以前上学过程中没有的课程,有必要加设。

 故宫的特点是很少会有“征集”工作,除了捐献,因为馆藏数目很多。主要是想怎样整理好已有的文物。故宫每年在世界各地有几十个外展,担负着为中国做文化传播的工作。库房的保管是展览中的重要一环,不能把已经参展的作品再放入别的展览,展览结束之后,一级品要有三年的休眠期,二级品一下会有几个月不等的休眠期,回来之后需要制表整理,待休眠期满了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展览,这是一个统筹规划的工作,不是高科技但是很繁复,需要花心思来做,展览账目要记清,不止于忙中出错,可以多增加实习的课程,上学期间就去博物馆美术馆进行实习,对于成长大有裨益。

 文物包装也很重要。据我观察,出差到世界各地做展,日本的博物馆可以达到和故宫相当的技术水平,在细节与流程上与我们一模一样。比如挂画,梯子需要放到展柜里去挂,容易把柜子弄脏,故宫和日本都用袜子把梯子脚套上,就能避免这一问题,这是诸多细节之一。展柜包装我们需要教会什么类型的文物需要怎样包装,细节需要摸索学习。

【彭烈洪】

 作为策展人点子很重要。我做的很多展览都是很多人争着出钱,比如我在上海虹桥当代美术馆做过一个这样的展览。我还有一个点子,问湖南省博物馆馆长你们做过“湖南的群体油画展”吗?他说没有。后来他做了“中国油画精品系列展——湖南篇”,得到上海市政府的拨款。现在政府对文化事业很重视,甚至每个区都有拨款,北京也是一样。我八月份在北京做了一个“全国青年邀请展”,拿到了怀柔区的政府拨款。好的点子对于和沟通有助于策展,最后出一个好的方案。

 我们艺术史论教学应该与许多画家沟通,去他的展览和画室,了解他的技法和个性,甚至拿起笔来体会,会很准确把握展览的度。与美术馆与经纪人的交流,情商每个人都有潜力。本人读书期间基本不交流,本科学习油画,可能的话去绘画系旁听课程,我读硕士的时候三分之一的选择绘画系,硕士论文的选题也是现实主义油画方面,因为进行过一定联系与研究,与翻资料写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