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

盛葳:从“纯化语言”谈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29 16:58:0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对艺术创新的研究与深度实验发生在美术学院非常自然,这与当时包括葛鹏仁等在内主要教师的教学思想紧密相关。“发展现代的、中国的、个性的油画艺术是画室教学的总目标。”【8】与“’85新潮美术”中的各种豪情“宣言”相比,这种论述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轰动,但它却被系统、长期、有序地执行了下去。一系列具体的艺术探索方法也作为制度在日常教学中被采用,对“纯化语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譬如,葛鹏仁曾在总结四画室教学时谈到:“鼓励学生做大量的纯绘画语汇练习——用形、色、点、线、面去思考画面,或某种安排,或某种组合,亦指视觉的实验过程,要求纯粹性或抽象性,强调作为独立的艺术语言的色、形、点、线、面的美学价值。”【9】显然,这激发了学院师生的创作,并使他们的创作具备了一个共同的学术语境和大方向。

  结果很自然,“学院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构成了“纯化语言”的基石,并且,此间走出的艺术家,也大多形成了自己完善、成熟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思路和创作脉络。并长期地影响着他们艺术观和创作。譬如,王玉平虽然从沉重的表现主义走向了今天市井生活“浮世绘”,但表现的手法依然潜藏;陈曦的表现主义创作探索至少一直持续到2005年。围绕“纯化语言”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不但直接影响着这批艺术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学院艺术家,甚至推衍到整个中国美术界。当然,葛鹏仁等教师的教学思路并不仅仅止于重视形式语言,而是力图通过这样的手段变革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观念•自我•创造”是他长期以来创作与教学思想的基点,这在学院的教学中产生持续性的影响——不仅是对较早的毕业生,对稍后的孙原、夏俊娜等也同样如此。在随后的创作、研究中,除“纯化语言”外,他还大量的关注到包括“观念艺术”在内的非架上艺术,出版了专著《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并在教学中运用,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因此,尽管四画室最初定位在材料研究上,但很大程度上担起了“学院创新”的任务,反观中国画、版画或雕塑等系科的教学分工,实际上也是殊途同归。

  “’85新潮美术”改变了中国美术创作的整个格局,尽管“运动”式的轰动效应未能产生相应深刻的艺术流派与风格,而“纯化语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结合前卫艺术与学院优势,反思并深化了此前的前卫艺术探索。本次展览展出的绝大多数画家,都毕业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恰好正在这一时空之中,无论是他们当时的的实验探索,还是后来逐步完善的个人面貌,都深刻地反映出“纯化语言”的巨大影响。一部分画家持续地在抽象与表现风格的艺术创作方面推进,而另一些艺术家则更多地走向了“观念艺术”,譬如,孟禄丁从“元态”系列走向了10年后的“元速”系列,最低限化“主体性”的机器绘画延续了他抽象绘画的基本元素,甚至继续保留了某种最初源自超现实主义的“荒诞”与“体验”,但却已经不再单纯地是历练语言,而具有对艺术本体的观念性思考;在更年轻的孙原那里,“观念艺术”是水到渠成的事,《自由》等作品让他和他的搭档更加成熟,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发展脉络中看,“观念艺术”又何尝不需要“纯化语言”?

注释:

【1】甚至直到1980年第二届“星星画展”申请到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时任中国美协主席的江丰在表示可商议之余,又补上一句“但是丑的,太抽象的不能展”,亦可作为佐证。易丹:《星星历史》,邹建平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倾向丛书•第一册》,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2】孟禄丁,《纯化的过程》,《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18期。

【3】张群、孟禄丁,《新时代的启示——<在新时代>创作谈》,《美术》,1985年第7期,P.48。

【4】孟禄丁,《荒诞•体验》,《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47期。

【5】马路,《绘画的思维过程和混乱之美》,《美术研究》,1991年第1期,P.25。

【6】方舟,《回到艺术本体上来》,《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49期。

【7】殷双喜,《灵魂的生命激情在何处显现——对艺术语言的追问》,《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52期。

【8】《第四画室教学纲要》,《美术研究》,1987年第1期,P.39。

【9】葛鹏仁,《创作教学是一门艺术——油画系四画室创作教学的思想与方法》,《美术研究》,1995年第2期,P.22。

【10】葛鹏仁,《观念•自我•创造》,《美术》,1985年第1期,P.14-15。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