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乾隆九年五月初四日,司庫白世秀将唐英焼造得艾叶灵符膳碗十件持进,交太監胡世傑呈进,讫。”
本品属于清宫专为端午节而烧造的御用器皿,富具节令色彩。其画风具有浓郁的西洋色彩,为典型的清宫洋彩器皿之一,无论在造型样式、施彩描绘上,品格均不让前朝,殊为可珍。其开光之内分别绘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分别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满族人把端午节叫“五月节”,清宫更是非常重视,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端午节当天,宫中要开“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
本品正是迎合嘉庆时期清宫御用之需而烧制,既是清宫习俗的反映,又是一例洋彩装饰工艺的杰出珍品。洋彩正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乾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的正式名称,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该碑据实记载,凭此表明清宫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窑厂成功烧制。 洋彩的绘画设色妍丽繁缛,有别于传统技法,更需要画工高超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经验。唐英在乾隆八年奉谕编撰完成的《陶冶图册》第十七编“圆琢洋采”中曾作如此评述:“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须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绘染烧试,必熟谙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搨抹,而清水之色则便于堆填也。”洋彩瓷器的成熟与流行,使得西洋技法与西洋题材在清宫瓷器上得到完美结合,品格不凡,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气息的佚丽篇章。
身为两朝榷陶使者的唐英强调洋彩的主要特征就是“摹仿西洋”,对绘画者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具有过硬的技术根基方可,并且需要对彩绘效果反复做试烧检验,把握着色彩变化、搭配的奥妙之处,强调指出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均使用相同的颜料。本品之纹饰与颜料运用技法诸多方面凸显出典型洋彩之特征:一是绘画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和花朵花瓣的立体层次;二是外壁多处使用洋彩特有的圆状光点装饰。
本品极尽装饰之能事,敷彩华丽,设色鲜艳,对比强烈夺目,绘制精致,富于变化,立体感极强,令人一见难忘。更为难得的是本品成对保存,传承有序,为英国著名收藏“放山居”旧藏。“放山居”(Fonthill House)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威尔特郡,毗邻闻名遐迩的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至今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这里原本是19世纪“英国首富”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一座乡村私邸,莫里森家族一直将其作为艺术收藏品的陈列地。“放山居”所藏珍宝分别于1965年、1971年和2004年进行了3次专场拍卖,每一次都在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引起巨大轰动。本品即为2004年专场拍卖中的拍品之一,足见其珍罕程度。
中拍国际2011秋季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1年12月4日—6日
拍卖时间:12月6日—7日
预展及拍卖地点:北京长城饭店二层宴会厅